ID: 24449310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拓展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43247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课,洋务运动,边疆,危机,拓展训练,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史料拓展练) 1.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洋务派购买、试造船炮的根本目的是( ) A.引进机器生产 B.发展民用企业 C.建成新式海军 D.保障国家安全 【史料解读】曾国藩提出的“剿发逆”和“勤远略”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双重目标:一是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二是抵御外来侵略。他认为,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同时也能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曾国藩提出的“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不仅体现了洋务派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剿发逆”是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国内反抗势力,“勤远略”是指抵御外来侵略 。洋务派购买、试造船炮,无论是对内镇压还是对外防御,都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清朝统治,这是其根本目的,D项正确;引进机器生产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过程中的手段,而非购买、试造船炮的根本目的 。洋务派通过引进机器设备,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船炮等,但这是为了实现更根本的目标服务的,排除A项;发展民用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方面,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而购买、试造船炮属于军事方面的举措,与发展民用企业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建成新式海军是洋务运动在军事建设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但购买、试造船炮不仅仅是为了组建新式海军。这些船炮还可以用于维护国内治安、应对外部军事威胁等,建成新式海军只是实现根本目的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2.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这表明洋务运动( ) A.没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B.是一次成功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 C.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遭到了外国势力的挤压 【史料解读】这段话出自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总结。他将练兵、海军比作"纸糊的老虎",暗指洋务派虽引进西方技术(如建立北洋水师),但未能触及制度根本,导致改革浮于表面。“裱糊匠”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其改革的本质是对封建体制的修补,而非结构性变革。这段自白既是李鸿章个人政治生涯的悲剧注脚,也折射出晚清改革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艰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可知,李鸿章认为他从事的练兵、海军建设等洋务活动都是“纸糊的老虎”,即徒有其表,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自强”和“求富”,即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增强国家实力和财富,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果都是表面的,没有真正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这与洋务运动最终未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的历史事实相符,A项正确;李鸿章的言论中透露出对洋务运动成果的失望,认为其只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与“成功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相去甚远,排除B项;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但李鸿章的言论表明,他认为这些努力并没有真正改变清政府的困境,也没有巩固其统治,此外,洋务运动最终未能阻止清政府的衰落,排除C项;李鸿章的言论中并未提及外国势力的挤压,而是对洋务运动本身的成果表示失望,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统计,187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