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史料拓展练) 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由此可见,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地区爆发的主要因素是() A.最早接触西方文明 B.雄厚的工业化基础 C.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群众民族意识觉醒 【史料解读】 武汉地区的近代化特征 (一)工业基础:洋务与民族工业的发展 1.汉阳铁厂:张之洞创办的洋务企业,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代表武汉重工业近代化水平,培养了技术工人与产业工人队伍。 2.武昌纱厂:新式轻工业代表,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在武汉的发展,吸纳大量产业工人,形成工人阶级群体。 这些工业企业使武汉具备近代产业基础,工人阶级集中,为革命提供了阶级力量(如武昌起义中,新军与工人的参与)。 (二)商业地位:中部贸易中心的辐射力 1.汉口“贸易中心”:汉口开埠后,成为长江中游商业枢纽,连接中部、西部,国内外贸易频繁,形成复杂的经济网络与社会关系。 2.商人群体与市民社会:贸易发展催生近代商人群体(如汉口商会),市民社会初步形成,对政治变革的诉求增强(如要求民主、反对封建压迫)。 (三)、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因素: 武汉地区近代工业与商业发展形成的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由此催生的社会变革需求。 2.《七绝·烽火》中写到:“万里河山烈火熊,红楼有幸立丰功。英雄壮志千秋在,铁血男儿气若虹。”诗中的“红楼”是湖北军政府旧址,被尊崇为“民国之门”。诗人提到的“红楼立丰功”指的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的成功 C.新文化运动开始 D.五四运动的爆发 【史料解读】 1.“红楼”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因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得名。1911年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成为辛亥革命首义后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是“民国之门”的核心象征。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占领武昌城后,于10月11日在红楼组建湖北军政府,宣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告“武昌光复”。这是辛亥革命中第一个公开的革命政权,标志清廷地方统治体系开始瓦解,“红楼”成为首义成功的“地理符号”与“精神图腾”。 3.“英雄壮志千秋在”呼应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的牺牲(如黄花岗烈士的精神传承),他们以“铁血”手段推翻清廷,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在红楼得以初步实践。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为国为民”,与湖北军政府“创立民国”的行动一脉相承,体现革命精神的延续。 4.“铁血男儿气若虹”象征湖北军政府(红楼)展现的革命勇气与决心,这种精神突破地域限制,激发全国反清浪潮。红楼不仅是建筑,更是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其“丰功”在于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第一块基石,开启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转型的历史进程。 3.《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经过10月10日一个下午的不顾一切地协商,一小批士兵匆忙地临时订出了当天晚上的计划,坚决地出击……到凌晨,武昌的清政府已被打垮。”史料记载的重要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史料解读】 一、事件定位:武昌起义的爆发过程 根据“10月10日”“武昌”“清政府已被打垮”等关键信息,可确定史料记载的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城,推翻清廷在武昌的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二、“不顾一切地协商”:起义前的紧急决策 (一)背景:起义计划泄露后的危机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试制炸弹时不慎爆炸,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