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345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拓展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253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拓展训练,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史料拓展练) 1.《中国外交史》中提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政府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企图 C.条约已经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史料解读】 义和团运动展现的中国人民反抗力量,迫使帝国主义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转而通过控制清政府实现“以华制华”的统治策略。 一、“伟大的反抗力量”: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实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通过武装斗争(如围攻使馆、破坏铁路教堂)直接冲击列强在华势力,展现了底层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精神。这种反抗不同于清政府的妥协,是“自下而上”的民族抗争,让列强意识到中国社会存在强大的抵抗力量。 二、“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列强策略转变的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如强租租界、划分势力范围),但义和团运动的激烈抵抗(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廊坊大捷、天津保卫战)使列强付出巨大代价。列强认识到: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若强行瓜分,必将引发持续的武装反抗,难以维持殖民统治。因此,放弃直接吞并,转而寻找代理人。 三、“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政府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以华制华”策略的实施 《辛丑条约》(1901年)是这一策略的集中体现: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反帝运动(如“惩办祸首”),并通过政治控制(划定使馆界、驻军)、经济掠夺(巨额赔款)、外交压迫(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这种统治方式的本质是:利用清政府的合法性维持殖民秩序,降低统治成本,同时避免直接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A项正确;材料所述“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政府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表明帝国主义并未彻底放弃统治中国的企图,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但题干的主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是完全沦为殖民地,而且题干的主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八国联军中的英军上校情报官璧阁衔在其《在华一年记》中说:“义和团在优势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勇敢,不断地使我们信服:中国人并不像我迄今为止所相信的那样,他们很少怯懦,而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这反映了() A.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B.八国联军瓜分了中国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清政府反对外来侵略 【史料解读】 一、义和团在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中以冷兵器对抗八国联军的热兵器,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老龙头火车站战役中,团民冒死冲锋,被美军将领记录为“牺牲者像麦子一样倒下”。璧阁衔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义和团军事抵抗强度的直观感受。 二、对比同时期清军表现:部分清军(如董福祥甘军)虽装备近代武器,但在战斗中溃败,而义和团的“血肉冲锋”形成强烈反差,促使侵略者重新评估中国民众的战斗意志。 三、“很少怯懦,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 (1)打破了西方刻板印象:19世纪西方常以“东亚病夫”形容中国人,而璧阁衔的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