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406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拓展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31102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2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拓展训练,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史料拓展练) 1.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总之是此以后,中国改变了方向。”据材料可知“中国改变了方向”的背景是( ) A.由学习西方转为开始学习苏俄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D.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史料解读】 1.“1917 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点明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关联。俄国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看到 “另一种可能”(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 ),进而关注、学习背后的指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这是 “中国改变方向” 的思想前提,即新思想(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提供新的救国理论武器 。 2.“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肩负 “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的使命,是 “中国改变方向” 的组织保障——— 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革命不再零散、盲目,开始走向科学、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 3.“总之是此以后,中国改变了方向”: 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共同作用,使中国革命从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 )” 转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走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 “改变方向” 的实质内涵,即革命领导阶级、道路选择、奋斗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2.1921年2月,《东方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主义……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C.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D.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史料解读】 一、“社会主义的思潮” 1.概念范畴:1920-1921 年的 “社会主义” 涵盖多元流派,包括: (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强调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 (2)空想社会主义(如工读互助主义):青年知识分子尝试的乌托邦实践(如北京工读互助团)。 (3)无政府主义:刘师复等提倡的 “绝对自由” 理论,在青年中影响广泛。 (4)基尔特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张东荪等主张的 “劳资协调” 路线。 2.主流转向:1920 年后,马克思主义借助《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陈望道译,1920 年 8 月)等文献,逐渐从多元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进步知识界的讨论焦点。 二、“马克思主义” 与 “布尔什维主义” 1.概念关联: (1)“布尔什维主义”(Bolshevism)即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暴力革命、苏维埃政权形式。 (2)当时知识界常将 “马克思主义” 与 “布尔什维主义” 混用,反映苏俄革命模式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如瞿秋白称苏俄为 “布尔什维克的实验室”)。 2.传播载体: (1)刊物:《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1919 年 5 月)、《共产党》月刊(1920 年 11 月创刊,宣传布尔什维主义)。 (2)社团:1920 年秋起,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任务。 三、“风起云涌” 现象的因果逻辑 (一)思想觉醒的内在动力 1.旧道路的破产:辛亥革命后,议会政治、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方案均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现状,知识分子转向更激进的 “社会革命” 理论。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