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史料拓展练) 1.30年代,南洋华侨中传唱着《告别南洋》这首歌曲:“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别了吧,我们第二故乡,我们要去争取这一线光明的希望。”与这首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史料解读】 1.称南洋为"第二故乡"却毅然告别,显示了侨民从"落叶归根"到"抗日救亡"的身份重构。 2."尸横长白山""血流黑龙江"直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惨状。 3.“尸横、血流”与"光明的希望"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以斗争求生存"的信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歌曲中提到“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表明东北遭受侵略。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东北三省沦陷,与歌曲所描述内容相符,A项正确;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兵谏,与歌曲中描述的东北被侵略场景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发生地点并非东北,与歌曲内容无关,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是北平(北京)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主要是为了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运动地点主要在北平,并非针对东北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1931年9月19日晨,关东军攻占北大营,占领沈阳城,然后向沈阳以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进攻。至9月25日,关东军侵占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占领了长春、吉林等30余座城市和12条铁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 B.东北军武器装备落后 C.东北军指挥出现重大失误 D.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 【史料解读】 1.闪电战模式 : (1)时间密度:9月18日夜至25日(7天)控制两省大部,日均推进4.3座城市 。 (2)空间策略:以沈阳为轴心实施"中心开花"战术,沿南满铁路向长春(北)、安东(东南)扇形展开 。 (3)对比数据:日军投入仅1.04万人(关东军+朝鲜军增援),而东北军驻军达16.5万。 2.交通控制 : (1)占领的12条铁路包括南满、安奉、吉长等干线,占东北铁路总里程的38%(据1931年《东北年鉴》)。 (2)实现"以路制点":铁路枢纽城市均在被占30城之列. 3.日本通过精心策划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在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配合下,实现了现代战争史上罕见的低成本扩张案例。铁路控制与政权瓦解的同步进行,暴露了殖民侵略的新形态———不仅夺取领土,更注重经济命脉与行政体系的接管。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日本在短时间内就攻陷了东北的大片地区,由此可知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东北军的行动,不能说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武器装备落后和指挥出现重大失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爱国三问”。其时代背景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思想解放 B.国共首次合作破裂,国内陷入分裂与混战 C.日本加紧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在不断加剧 D.国共内战已近尾声,中国面临命运的抉择 【史料解读】 1.该史料出自1935年张伯苓在南开大学的"爱国三问",时值华北事变后民族危亡之际。 2.史料是递进式的设问:从身份认同(是不是)→情感归属(爱不爱)→责任担当(愿不愿)。 3.这三问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元命题",其特殊价值在于: (1)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族群意识,构建了现代民族的国家认同。 (2)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教育救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