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史料拓展练) 1.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这次会议( ) A.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史料解读】 一、历史背景:危机中的生死抉择 1933 年至 1934 年,由于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 中失利,被迫于 1934 年 10 月长征。博古、李德等人坚持 “堡垒对堡垒” 的阵地战,导致湘江战役后红军从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余人1。此时,红军面临被国民党军围歼的绝境,改变军事路线与领导核心成为挽救革命的唯一出路。 二、会议实质:领导权与路线的双重转折 1.领导层的更迭与军事路线的革新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0 余名核心成员参会。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 “左” 倾军事错误,取消了 “三人团”,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并通过《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系统否定单纯防御路线,重新肯定毛泽东的游击战争和运动战思想。 2.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此前,中共长期受共产国际直接干预,而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 “城市中心论” 的束缚,走上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索尔兹伯里敏锐指出,这一转折使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2.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段话强调了遵义会议( ) A.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拨正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C.确定了正确的军事指挥策略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史料解读】 一、“迂回穿插” 扭转战局 1.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展开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 年 1 月至 5 月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以 3 万兵力在川黔滇边境往返穿插: (1)一渡赤水(1935 年 1 月):主动放弃遵义,西渡赤水,迷惑敌军以为红军将北渡长江. (2)二渡赤水(1935 年 2 月):突然回师东进,再占遵义,歼敌 2 个师又 8 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胜利。 (3)三渡赤水(1935 年 3 月):佯装北渡长江,吸引国民党军主力西移。 (4)四渡赤水(1935 年 3 月):秘密东渡赤水,跳出敌军包围圈,直逼贵阳,迫使蒋介石调兵救援,最终乘虚北上渡过金沙江。 2.刘伯承描述的 “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正是四渡赤水战役中声东击西、迷惑敌军的战术写照。这种 “机动灵活” 的战术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堵计划,使红军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调动敌人。 二、从 “呆板行军” 到 “生龙活虎” 1.遵义会议前: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实行 “直线式” 突围,如湘江战役中强行渡河,导致惨重损失。 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以 “运动战” 为核心,强调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通过频繁的迂回、穿插、佯攻,使敌军始终无法掌握红军动向。刘伯承用 “生龙活虎,左右敌人” 形容这种变化,凸显了战术灵活性对红军战斗力的激活。 3.埃德加·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说中国红军的长征是一场战略性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下面请将长征里发生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 ①巧渡金沙江②飞夺泸定桥③四渡赤水河④强渡大渡河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