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448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拓展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24933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1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拓展训练,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史料拓展练) 1.1947年,党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解读】 1.明确“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涵盖地主所有土地(包括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和公共土地(如宗族祠堂土地),没收范围彻底,斩断封建土地链条。 2.规定“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强调绝对平均(特殊情况如地主也可分得同等份土地以维持生计),确保农民平等获得土地,消除贫富差距在土地分配上的体现,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诉求。 2.在参观历史纪念馆时,讲解员提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把重兵部署在山东和陕北,中间兵力相对薄弱。我军瞅准时机,在敌我力量对比有了一定变化后,大胆穿插到敌人力量空虚的后方。”据此判断,这次“穿插到敌人力量空虚的后方”的军事行动是() A.辽沈战役攻打锦州 B.千里路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解放天津 D.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史料解读】 1.刘邓大军的任务与准备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4个纵队),秘密集结于鲁西南。部队进行了“大反攻动员”,提出“打到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针对性训练(如渡河作战、山地穿插)。为隐蔽行动,部队昼伏夜出,利用青纱帐掩护行军。 2.突破黄河天险与鲁西南战役 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在东阿至濮县间150公里河段强渡黄河(国民党军认为黄河是“铜墙铁壁”,仅部署2个旅),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随后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包括整编第66师、第32师、第70师),打开了南进通道。此役是“千里跃进”的序曲,证明国民党军黄河防御的脆弱性。 3.千里跃进的艰难穿插 7月23日,毛泽东电令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部队放弃后方补给,轻装疾进(每人仅带3天干粮、10发子弹),穿越黄泛区(宽达40公里的沼泽地,国民党军炸毁黄河堤坝制造的“无人区”)、汝河、淮河等障碍。8月27日,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军10个师的围追堵截,进入大别山地区,完成“千里跃进”。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材料中“出现了问题”是指() A.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战略进攻 B.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 D.国民党军队实际作战部队减少 【史料解读】 “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国民党的战略困境 1.“守戍”消耗大量兵力 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虽然占领了不少解放区城市(如延安、临沂等),但为了控制这些地区,必须分兵驻守交通线、城镇、仓库等目标。据统计,到1947年中,国民党军队中用于“守备”的兵力占比超过60%,而能用于“机动进攻”的兵力不足40%(约150万)。 2.“守戍”加剧了后勤与士气危机 驻守分散据点的国民党军队,面临严重的后勤补给困难(解放区实行“坚壁清野”,国民党难以就地获取物资),且常遭解放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袭扰(“麻雀战”“破袭战”),伤亡不断却无进展,导致士气低落。 同时,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军官克扣军饷、倒卖物资)和“抓壮丁”导致的士兵逃亡(1947年逃亡士兵超过100万),进一步削弱了战斗力。 3.“重点进攻”的失败暴露虚弱 (1)陕北战场: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彭德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