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史料拓展练) 1.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写道:“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以上内容说明的是() A.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B.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C.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赴重庆谈判 D.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史料解读】 1.“中国人听了高兴”:《大公报》作为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报纸,其观点代表了多数民众的心声。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约,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和平谈判的可能,打破了对国共内战的担忧,因此被视为“大喜事”。这体现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诚意的认可,以及对国共两党放下分歧、合作建国的强烈愿望。 2.“世界人听了高兴”: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苏等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暂时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美国需稳定亚洲局势,苏联则希望中国成为其东部安全屏障)。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寻求和平的姿态,符合当时世界范围内“反战、求稳”的潮流,因此得到国际舆论的正面评价。 3.“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报道将毛泽东赴渝视为“大喜事”,本质上是对国共两党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实现合作建国的期待。自国民大革命以来,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历史已被多次印证,民众迫切希望两党能以民族大义为重,避免内战重演。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8月;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派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旨在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局面,C项正确;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高潮,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支持长期抗战而发动的群众性生产运动,时间与主题均不符,排除B项;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军事胜利,发生在重庆谈判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毛泽东曾用通俗的语言比喻: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遇到强盗,若不舍包袱则手脚不灵便,跟强盗打起来就不会打赢;若扔下包袱,轻装上阵,则动作灵活,既能退敌也保财。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如同扔掉包袱。以下军事行动最符合此思想的是() A.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B.孟良崮歼敌,粉碎重点进攻 C.渡江作战,攻占南京 D.跃进大别山,开启战略进攻 【史料解读】 1.“不舍包袱则手脚不灵便”:比喻固守某一地点(如延安),会因牵挂防守、受制于敌方攻势,导致兵力分散、行动僵化,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2.“扔下包袱,轻装上阵”:指主动放弃次要据点,摆脱防守束缚,集中兵力灵活机动,通过运动战寻找敌方弱点,实现“退敌保财”(即保存有生力量、最终夺回失地)。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如同扔掉包袱”和所学知识可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我军主动放弃延安,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人周旋,符合暂时放弃某地(延安),轻装上阵退敌的思想,A项正确;孟良崮歼敌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没有体现放弃某地如扔包袱的思想,排除B项;渡江作战是战略进攻阶段,旨在解放南京,与题干思想不符,排除C项;跃进大别山是战略进攻的开端,主要是向敌人腹地进军,并非放弃某地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A项。 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讲话道:“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