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455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拓展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40325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9课,抗日战争,胜利,拓展训练,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史料拓展练) 1.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日本的经济实力强大 B.国际社会全面支持中国 C.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强 D.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史料解读】 “持久战”与“中国胜利”的核心依据: 1.敌退步,我进步 (1)日本的“退步性”: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目的是掠夺中国资源、奴役中国人民,违背时代潮流;且日本国内推行军国主义,政治上保守、腐朽,战争越持久,其内部矛盾(如资源短缺、民众厌战)越尖锐。 (2)中国的“进步性”: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更重要的是,中国已有中国共产党作为进步力量的核心,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相比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国的组织力、凝聚力显著提升。 2.敌小国,我大国 (1)日本的“小国性”:日本是岛国,领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力有限。其侵略战争需要持续消耗大量资源,而中国战场的持久战会不断消耗日本的国力,使其难以支撑长期作战。 (2)中国的“大国性”:中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且地形复杂。即使部分大城市和交通线被日军占领,中国仍可依托广阔的内陆作为后方,进行持久抵抗。 3.敌寡助,我多助 (1)日本的“寡助性”:日本的侵略行为违背国际法和人类正义,必然遭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随着战争扩大,日本与美、英等国的矛盾加剧,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谴责和制裁会逐渐加强。 (2)中国的“多助性”: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世界人民反侵略的共同利益。随着战争推进,中国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4.敌强我弱(但强弱可转化) (1)战争初期,日本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因此能迅速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2)但日本的优势是暂时的、相对的:其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会使其失去人心;而中国的弱是历史积累的(如近代以来的落后),但通过持久战,中国可以逐步积蓄力量(如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动员民众参军、争取国际援助),同时消耗日本的力量,最终实现“敌强我弱”向“我强敌弱”的转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坚持全民族抗战是我们能够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日本经济实力强大与“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相悖,排除A项;法西斯国家四处侵略,国际社会的支持有限,排除B项;抗战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而非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强这一单方面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有一首歌曲唱道:“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这首歌曲体现了()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 B.人民战争的智慧和力量 C.海外华侨积极支援抗日战争 D.国共两党军队联合抗战 【史料解读】 1.“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体现人民战争的力量 “神兵”并非指神话中的军队,而是对根据地军民(包括八路军、地方武装、普通民众)的形象称呼。地道战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农民参与挖地道,妇女负责传递情报、保障后勤,儿童担任“小哨兵”,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2.“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地道战与游击战的结合 地道战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与游击战紧密结合的战术创新: (1)隐蔽功能:地道可隐藏人员、物资,躲避日军的火力打击(如炮击、空袭); (2)出击功能:军民可通过地道快速转移,在日军“扫荡”时从地道出入口突然袭击(如伏击小股日军、破坏交通线),打完就撤,让日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