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经过的地区和路线,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遵义会议的原因,掌握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从1928年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 震惊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红军长征的原因(背景)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 利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 毛泽东、朱德(前三次)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 李德(奥托·布劳恩) 中共中央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古(秦邦宪)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倾错误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红军长征的原因(背景) 左倾: 主观上:脱离实际 行动上:冒险盲目 (1)出发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2)经过 ①血战湘江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 2.战略转移(长征过程)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2)经过 ②改向贵州进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进军贵州 我已布下重兵等你 蒋介石 我建议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毛泽东 我们应当去湘西 和红二方面军会合 博古 得到支持 ③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 2.战略转移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二、遵义会议 补充: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取代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