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900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16851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cover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舞阳贾湖遗 2.最早学会挖井的原始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玉米和水稻 D.粟和小麦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考古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河姆渡人的饮食 B.半坡人的手工业 C.河姆渡人的生活 D.半坡人的建筑 5.如果你去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参观,你可能会看到下列哪种粮食作物的种植遗迹( ) A.水稻 B.粟 C.黍 D.薯 6.“丛林冒险的人大多在比较干燥的土地上,挖掘一个50厘米左右的深坑。……立起若干粗壮的立木作为支撑,然后用细小的木条搭建起围墙及屋顶,并用抹布将其涂抹均匀,从而建造起一个简陋的小屋(如图)。”考古发现这一建筑理念曾出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7.《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反映了远古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 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陶器玉器的制作 8.半坡出土的陶埙和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共同说明这一时期已( ) A.使用磨制石器 B.使用骨器 C.出现原始音乐 D.发明陶器 9.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 ) A.水稻、粟、黍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10.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 ) A.已过上定居生活 B.结成部落联盟 C.会制作铁农具 D.普遍使用青铜器 1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2.龙华区某同学上完历史课后整理了以下学习笔记,请推断其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 C.远古时代的传说 D.制作陶器和家畜饲养 1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的考古发现可以分别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定居生活、会制作陶器、使用磨制石器 B.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知晓农作物种植 C.定居生活、会制作陶器、知晓农作物种植 D.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 14.从北京人、山顶洞人择洞而居,到半坡人、河姆渡人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体现了人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人类数量的增加 D.饲养水平的提高 15.以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 ) A.统一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义》 材料二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他们)的房屋(如下图)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