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1129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515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八年级,道德,法治,践行,平等
  • cover
大单元概念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电影《第二十条》的法律案例为载体,结合平等的核心知识,通过“观影析理 — 知识建构 — 实践运用” 三环节,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政治认同。 2.法治观念:通过法律实例探究,增强平等意识,反对特权,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法治观念。 3.道德修养:涵养尊重他人人格、关爱特殊群体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等的价值与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 难点:理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与平等的一致性,以及在现实中如何有效抵制不平等行为。 三、教学准备 1.素材准备:截取《第二十条》中与正当防卫、法律裁判相关的 3-5 分钟片段(突出不同身份、不同境遇当事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对待,以及对弱者的特殊保护场景)。 2.工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平等知识点思维导图课件、案例探究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提纲 1.什么是平等 (P62)(是什么) 2.平等有何价值 (P62)(为什么) 3.我们应如何践行平等 (P62-64)(怎样做) (二)解码电影中的“平等” 环节一:平等的含义 (1)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农民工王永强--底层劳动者与强势方的平等裁决 农民工王永强因欠高利贷,长期遭受村霸刘文经的霸凌:刘文经杀死其家狗、用狗链将其拴在门口,还多次强暴其聋哑妻子,甚至持刀威胁行凶。 绝望中,王永强持剪刀反抗,致刘文经重伤死亡。案件审理时,尽管王永强是底层弱势群体,而死者刘文经牵扯多方利益、家属还围堵检察院施压,但司法机关未因双方身份差异改变评判标准。 检察官吕玲玲坚持寻找关键证据(刘文经藏在车里的刀),司法机关最终依据“正当防卫” 的法律条款,认定王永强的反抗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未因王永强的农民工身份而忽视其合法防卫权。 (2)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 (生活中有贫富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人格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王永强一家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经济贫困(为女儿治病借高利贷)、身体有缺陷(妻子郝秀萍、女儿均为聋哑人),而村霸刘文经则凭借 “宗族势力 + 烈士家属” 的身份,自视 “高人一等”,肆意践踏其人格尊严;但电影通过 “施暴 - 反抗 - 司法救赎” 的情节,凸显了 “弱势者人格绝不低人一等” 的内核。 (3)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刘文经声称“我哥是救全村的烈士,我在这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将烈士家属的荣誉身份异化为 “践踏他人权利的特权”,这是滥用 “烈士家属” 身份,忽视 “尊重他人权利” 的义务。 (4)平等意味着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在乘坐公共交通有一定优先权。)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韩雨辰作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电影中司法机关与家庭的“差别对待”,契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特殊、优先保护” 的原则。 司法机关的做法: 韩雨辰制止校园霸凌时将对方打成鼻梁骨折,司法机关并未按“成年人故意伤害” 的标准机械追责,而是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拒绝了教导主任 “立案留案底” 的强硬要求,优先启动 “校园矛盾调解 + 家庭教育指导” 程序。 家长的做法: 作为检察官的父亲韩明,并未用刚性法条要求儿子“认错服法”,而是采取适配未成年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