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2546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34张PPT)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240972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课,西汉,建立,文景之治,课件,34张
  • cover
(课件网)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措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培养以史为鉴的现实思考。(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识读 “汉并天下” 瓦当、《汉书》史料等图文信息,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与内容,梳理西汉从建国到 “文景之治” 的时空发展脉络。(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对比秦朝与汉初治国政策,认识关注民生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逻辑。(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6年 前202年 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楚汉之争 胜 秦朝灭亡 西汉 【壹】 楚汉之争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跨科学.语文】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楚汉之争最后阶段,项羽的军队被围困于垓下,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带领精锐骑兵突围来到乌江畔,最终自刎而亡。 西楚霸王项羽 汉王刘邦 鸿门宴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垓下之战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一、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示意图 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时间 公元前206—前202年,历时4年 目的 争夺帝位的斗争 结果 项羽被围垓下,乌江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出身平民,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 先项羽入关,攻克咸阳。拥兵不足10万。 刘邦 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时有“羽之神勇,千古 无二”的评价。拥兵40万。 项羽 一、楚汉之争 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兵40万。 出身平民,当过乡间小吏,拥兵不足10万。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善用人才 大失民心 军纪严明 收揽民心 依赖武力 刚愎自用 项羽死前感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赞同吗? 指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项羽 刘邦 一、楚汉之争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项刘灭秦之战 楚汉之争 推翻秦朝统治 农民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秦末农民战争 争夺国家统治权 封建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战争 重点 拓展 探究 【贰】 西汉建立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西汉建立的概况?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 西汉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顶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初年,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目的在于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二、西汉的建立 人口锐减 田地荒芜 人民流离失所 国库空虚 [ jǐn ] [ dàn ] [ chún sì ] 第54页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