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3464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718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内蒙古,11月,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分值: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列入高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但不少学生反映,《论语》多为语录体,缺乏连贯情节,且部分语句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读不明白” 成为普遍困扰。 《论语》的语录体形式,决定了其内容看似零散,实则围绕 “仁”“礼” 等核心思想展开,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孔子回答弟子问 “仁”,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表述:对颜渊强调 “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侧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则提及 “仁者其言也讱”。这种差异化阐释,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弟子的性格与困惑,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智慧。读者若能梳理这些关于核心概念的不同论述,就能搭建起理解全书的框架。 语言障碍是另一大难题。《论语》中的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如 “君子”“小人” 的内涵与今不同,“之”“乎”“者”“也” 的用法灵活多变。此外,书中涉及的周代礼仪、社会制度等背景知识,也让现代学生感到陌生。但这些障碍并非不可逾越,清代学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注本,都对难点进行了详细解析,为读者扫清了不少障碍。 阅读《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积累文言知识,更在于汲取精神养分。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的治学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处世之道,“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担当精神,穿越千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些思想能帮助读者沉淀内心,明确人生方向。 当然,阅读经典不必求全求深,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对于《论语》,可先从耳熟能详的篇章入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内涵;再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将书中道理融入生活实践。这样的阅读,才能让经典真正发挥作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论语》因是语录体、缺乏连贯情节,成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中最难的经典。 B. 孔子对不同弟子问 “仁” 的回答不同,完全是因为弟子的性格存在差异。 C. 《论语正义》《论语译注》等注本,能帮助读者解决文言和背景知识的障碍。 D. 阅读《论语》只需背诵耳熟能详的篇章,就能汲取精神养分、学以致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点出高中生阅读《论语》的普遍困境,引出下文的分析与解决办法。 B. 文章以孔子回答弟子问 “仁” 为例,论证《论语》内容看似零散实则有内在逻辑。 C. 文章从阅读困境、核心价值、阅读方法三个层面展开,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D. 文章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既增强了论证力度,又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若能梳理《论语》中 “仁”“礼” 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就能完全读懂《论语》。 B. 《论语》中 “君子”“小人” 的内涵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阅读时的语言障碍之一。 C.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担当精神,对现代社会的读者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D. 阅读《论语》应注重学以致用,将书中道理结合自身经历融入生活实践。 4.文章指出了高中生阅读《论语》的两大障碍,请简要概括这两大障碍。(4 分) 5.作者认为阅读《论语》“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请结合原文说说该如何 “学以致用”。(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枣树 赵芳 老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枣树。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枝桠向四周伸展,像撑开的一把巨伞。打我记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