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不仅要依据项目要求对 “过山车” 进行评估,还要借助自制的 “过山车” 开展探究活动,以此对本单元所学的科学概念进行系统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流评估,先对自制 “过山车” 进行评价,然后以观察、测量、比较 “过山车” 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活动,即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方式,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和小球到达终点时能量的大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小。第二部分为改进完善,改进 “过山车” 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在活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 “过山车” 这类动手实践项目充满兴趣,但抽象概念的理解需依托直观现象。此前学生已掌握 “物体运动有不同方式”“位置描述需参考点” 等基础认知,但对 “速度 = 路程 ÷ 时间” 的量化比较、“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仍较陌生。他们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但分工协调、精准测量的能力有待提升,且易出现观察不细致、记录不规范的情况。同时,三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对 “改进作品” 的任务会积极参与,但逻辑推理能力有限,需借助 “推动小木块距离” 等具象实验,将抽象的 “能量大小” 转化为可观察的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完成探究。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运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小球在 “过山车” 上的运动。会比较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的大小。 科学思维:能根据测试结果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 “过山车” 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探究实践:能借助自制的 “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方式,发现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态度责任:通过展示、交流,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小球在 “过山车” 上的运动情况,比较不同 “过山车” 上小球运动的快慢和能量大小。 难点:根据测试结果对 “过山车” 提出改进建议。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法:以自制 “过山车” 为载体,通过小球测试、测量速度、比较能量等实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内化运动与能量的知识。 2.小组合作法:通过分工测量、讨论改进方案,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3.直观演示法:将抽象的能量转化为推动木块距离的具象现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 (二)教学设计 1.遵循工程实践闭环策略,以评估、探究、改进为逻辑主线,贴合制作、测试、优化的项目式学习流程。 2.采用分层递进设计,从基础的位置描述、速度比较,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改进完善,降低认知难度。 3.融入评价驱动策略,通过星级评价表明确探究标准,通过展示环节激发学习动力,实现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的统一。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观看AI视频,回顾《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探究过程。 明确: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 2.学生展示自制的 “过山车” 作品。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山车”制作任务。 对照制作任务,我们完成的怎么样了?板书课题。 (二)交流评估 1.评价“过山车” (1)用小球代替小车,从哪些方面评价我们的“过山车”?引导学生从轨道长度、轨道类型、小球运行情况、合作完成度等方面评价。出示评价表: 提示学生:评价要客观公正,完成度最好为3 颗星。 (2)讲解评价方法与过程 ◎用软尺或细绳测量轨道的总长度,判断是否达到 2 米以上 ◎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