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学段 小学 年级 三年级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名 水 新标对应 核心概念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学业要求 ③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学习结果的关键动词 知道、观察 与动词对应的核心名词 水、水蒸气、蒸发 教材分析 (一)课时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水”为主题,指向“稳定和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应课标中的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的第7点“说出水、水蒸气在状态等方面的区别,知道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和“2.1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第2点“描述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水蒸发”。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展示了叶尖上的小水珠,并有文字说明“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图片和文字都围绕着露珠的出现和消失这一自然现象。聚焦部分的问题是“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消失”这一现象。 探索版块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举例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用湿抹布擦黑板,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晾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蒸发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实验观察水蒸发的现象,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并总结“这种水消失的现象叫蒸发”这一结论;三是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水蒸气,本实验也为下一课时“水蒸气能否转换成水”的问题埋下伏笔。 研讨版块的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水蒸发的整个过程。 拓展板块,首先对水和水蒸气两者的特点简单归纳,将蒸发现象拓展到其他液体,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感受蒸发现象的好奇心,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二)课程的二次开发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情景引导,激发思维:生活情境引出问题,迅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引导探究,发展思维:依托有结构的实验探究装置,利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组织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现象、推理结论。 解释分析,提升思维:鼓励学生寻找“水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思维。 拓展探究,深化思维: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保护学生研讨水的好奇 学情分析 S(优势)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水的消失现象(如黑板的水迹边干、湿衣服变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W(弱势) 学生尚未形成“蒸发”的科学概念,对水消失后的形态(气态)缺乏理解。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的有序性和观察的细致性仍需引导。 O(机会) 他们思维活跃,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T(威胁)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搭建表达和思维的支架。此外,学生对“看不见的气体”的理解存在难度,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实验(如杯子内壁的水珠)帮助其建立联系。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1.知道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2.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如湿布擦黑板变干、衣服晾干等。 (二)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水迹变化,推理水“消失”的原因,发展实证推理能力。 2.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差异,建立物质变化的初步认知框架。 (三)探究实践: 1.能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水蒸发过程,用图画记录现象。 2.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水蒸气的存在,如用干燥杯子罩住温水观察凝结现象。 (四)态度责任: 1.激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主动观察并提问“水去哪了”。 2.养成小组合作意识,在讨论中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如交流不同场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