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考生请注意: 1.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在答 题纸上进行书写: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的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涂满: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更正其它的答案未在答题纸上作答的、在 答题纸规定区域以外答题的一律无效: 4.如有作图需要,请使用2B铅笔作图,并加黑加粗,描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对季风的记载表明,我国先民已经认识到季风具有周期性。有了对季风准确而 深入的认知,我国先民在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领域充分利用季 风,不断丰富中国海洋文明。 我国先民在冬季利用西北季风前往东南亚地区,在夏季利用东南季风回国。这种利用季 风的航海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行的国家之一,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对外交 往能力。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是从汉朝开始的。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开辟了三条重要的海上 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得以形成。当时,人们对季风的利用还比较被动,只能等待季风 到来,再利用它进行远洋航行。不过,季风的时节性变化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使得航 海者可根据季风的方向选择航线,从而缩短航行时间,降低航行风险。据《汉书·地理志》 记载,不包括贸易和居留的时间,当时的人们一年中远洋航行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五个月。这 是因为当时商船等候季风的来临需半年以上。《汉书·地理志》的这一记载证实了古代大型 船队进行远洋航行需要以季风为动力。 东晋高僧法显访问完印度后要从海路回国,在爪哇待了五个月等待季风。唐朝时,鉴真 成功东渡日本便充分利用了季风的规律。在此之前,鉴真五次出行都由于遇到寒潮或台风, 未能顺利到达日本。第六次东渡正赶上冬季的西北季风,船只顺风而行,由扬州到达日本萨 摩。可见,鉴真能东渡成功,与季风密切相关。 第1页共12页 到了宋代,帆船制造技术大大进步,帆船已能做到“风有八面,唯当头风不可行”,即 帆船除了不能应对当头的风,可应对其他方向的风。西方到十六世纪才掌握这样的造船技术。 自元丰以后,北宋朝廷每次派遣使者前往高丽,均定于五月二十八日由明州港口起航。帆船 乘着南风,向北而行,顺风顺水,只需五日即可抵达目的地群山岛。同年七月十三日,使者 启程返宋。 元代主要利用季风开展沿海航运。《元史·食货志》记载:“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 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明朝郑和远洋航行主要依靠季风,尤其是在跨越印度洋时。借助印度洋冬季的东北季风, 大型帆船即使满载货物,从斯里兰卡到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也仅需二十天,平均每天能航 行一百海里。这不仅节省了航行时间,而且降低了航行风险。明朝祝允明《前闻记》中记载: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行十六日),二十四日到占城…八年二月十八日开 船回洋…(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这一记载交代了郑和船队行经各地的日期,表明郑 和船队了解并掌握了沿途各地季风发生、发展的规律。 郑和船队出航的时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单次所费时间大多为两 年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季风具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的季风不能支持船队往返,船队只能选择 合适的地点等待另一个周期的季风来临。无论在何时奉命,船队都在冬季出发,在夏季回国。 郑和船队下西洋时利用了冬季的偏北风,回国时则利用了夏季的偏南风。 季风的周期性变化对中国农业有重要影响。每年五月,海洋季风携带暖湿气流越过南海, 为江南带来连绵不断的雨水。阴雨天气会一直持续到六、七月。而这一时期正好是水稻成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