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 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 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 特征体现为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形成的双向映服关系一既非单向输出,也非孤立并行,而是 通过“借鉴一改造一反哺一深化互鉴”的循环模式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 下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从本质上看,生产力是文明互鉴的核心驱动,交往形式的拓展始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互鉴局限于地中海沿岸、黄河流域等邻近区域, 呈现区域性、零散性特征;随着封建社会中后期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生产工具 改进与交通网络完善,丝绸之路、阿拉伯商道等突破地域限制,互鉴进入跨区域、系统性阶 段。古希腊与东方文明的平等交往,源于地中海地区多元生产力的相对均衡;阿拉伯文明成 为“东西方中介”,本质是其手工业与商业水平支撑下,为满足生产治理需求吸收印度数字 希腊化学、中国技术的必然选择,印证了马克思“各民族相互关系取决于生产力与交往发展 程度”的论断。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互鉴范围,更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深化了互鉴 内涵。经济基础的需求决定互鉴的内容与方向,商业需求推动数字、语言互鉴,农业需求催 生灌溉技术、作物品种交流;而上层建筑的互鉴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哲学思想互鉴推动思 维变革与科技创新,语言文字互鉴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19世纪末西方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中国哲学辩证思维为西方思想家突破理论困境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思想互鉴进而 影响了西方价值观与文化产业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吸收东方“四大元素说”支撑航海贸易的 逻辑一脉相承,彰显了这一辩证关系的普遍性。 事实上,文明互鉴的实践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这是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 体现。从腓尼基商人传播字母、阿拉伯商队传递中国技术,到丝绸之路工匠改良纺织冶铁工 艺、东南亚农民学习中国农耕技术,这些自发交往本质上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 选择。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文明互鉴的深入必然伴随群众参与范围的扩 大,从局部区域少数人互动到跨文明全体人民参与,既印证了其普遍规律属性,也驳斥了西 方中心主义将互鉴归功于少数精英的片面认知。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出卷网创建 回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