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琵琶行(并序)》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与矜持,为人物形象增添了神秘感。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比喻手法,将不同弦音的特点具象化,生动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既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暗含了自身被贬的愤懑与感慨。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乐景衬哀情,用皎洁的秋月烘托出演奏结束后的热闹氛围,突出琵琶声的感染力。 2.下列对《琵琶行(并序)》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早年“五陵年少争缠头”,晚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这种境遇的变化仅因她年老色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关。 B.诗人被贬江州后“终岁不闻丝竹声”,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因音乐的美妙而暂时忘却了自身的失意与苦闷。 C.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情感丰富,从“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试探,到“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激昂,情感层层递进。 D.诗人在听完琵琶女的身世诉说后,写下《琵琶行》赠予她,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与琵琶女的相遇经历,留作纪念。 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叙事为主,穿插抒情与议论,将人物、事件、情感融为一体,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诗歌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通过具体场景展现琵琶女早年的奢华生活。 C.诗歌的语言兼具典雅与通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句含蓄蕴藉,“门前冷落鞍马稀”等句则通俗易懂。 D.诗歌采用对比手法,将琵琶女早年与晚年的境遇对比,诗人的得意与失意对比,突出了“沦落”的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4.下列诗句中,与《琵琶行(并序)》所表达的“同病相怜”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D.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5.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声”“形”“情”三个角度描写琵琶声,既有“嘈嘈切切”的听觉感受,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联想。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通过比喻,分别写出了琵琶声的流畅婉转与低沉冷涩,表现了音乐的变化。 C.“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时的动作与声音,以“裂帛”之声突出音乐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D.诗歌对琵琶声的描写仅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刻画音乐的特点,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6.下列关于《琵琶行(并序)》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行”是一种古体诗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可叙事可抒情。 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并序)》是他“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品,注重辞藻华丽与形式美。 C.诗题中的“序”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歌正文内容无关,仅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D.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风格豪放飘逸。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