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6005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19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辽宁省,11月,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范围:必修上到第五单元结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并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当下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回顾近代中国文化史,不乏一些简单、粗暴地将中华文明涂上“愚昧”“落后”“腐朽”,标签的案例,以致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再次凸显。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真正沉淀成型,发自内心地认可。如今,不少人对“国学”的精神始终不能得其要领。其实,严格意义上的国学,是指一国之学术,一国之学术必有其独特之体系。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以经、史、子、集为总纲,四部之学,以“经学”为首,即以儒家《十三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经学,是承载中国人人生大道的学问,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的载体,包括将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的终极理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通向理想社会的阶梯,将“孝”作为修身之初阶,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普世价值理念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主要是通过经学来体现的。经学是中国文化之魂,是中国诸学之定盘针,离开了经学,中国文化将成为满地散钱,不成体系。 传统文化的可贵,在于经世致用,能解决社会问题。中华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按照道德理性制定的行为规范,关乎日常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礼的核心理念是“敬”,即为他人着想,这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精神。儒家倡导用礼修身,用德音雅乐谐和心性,既可成就自己的君子风范,同时也使社会更加有序,何乐而不为?儒家文献中的资源相当丰富,亦很接地气,极具操作性。早在唐宋时代,中华礼仪就东传日本、朝鲜,推动了当地文明的进程。时至今日,源于中国的礼仪依然是这两国民众社会交往的必备常识,不仅没有影响其经济发展,反而助其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学者的职责,不是为了证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确再增加一个新的例证,而是要,灵掘并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与西方人平等地对话。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与真诚的态度,重建中华本位文化的独特体系,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 (摘编自彭林《中华本位文化的重建与认同》) 材料二: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然都希望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中保留自己文化的独特个性,使中华民族能以自己独特的身份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 高一语 社会凝聚的这种“集体意识”,其基本的内容又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丰富、包容之博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血脉,应该是这一“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顾顿刚就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说:“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国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现代以来也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 今天,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