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6154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3209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陕西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山阳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 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 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 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 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 分。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 有也”(《荀子·大略》)。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 冲突。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的观,点。董仲舒所强调的“义”,是出于他提侣“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需要,也是 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的“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 “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 尽管这种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 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者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 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 “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 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此外,荀子、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 标准和“义利”判断。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 例如见义勇为。 (摘编自钟纯《儒家“正己”哲学意蕴及其维度探析》)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 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经济的飞速 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羞耻感在他们那里 已经荡然无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刻,先秦儒家 义利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C C项“使其成为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错误,结合材料一“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可知,原文是说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提出了义利兼顾的观点,选项强加因果。 2. D A“孔子首次提出”错误,结合材料一““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可知,选项“孔子首次提出”于文无据。B“凡重视‘义’者都具有”错误,结合材料一“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可知,选项“凡重视‘义’者都具有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取向”过于绝对。C“最终达成了义利兼顾、以义导利的共识”错误,结合材料一“通过对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