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6490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67205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11月,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2025年11月17日 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 150分 排版:Theng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问答 问一:中国瓷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何时? 答:中国瓷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其最初形态被称为“原始瓷”。 问二:原始瓷与陶器有哪些本质区别? 答:原始瓷以瓷石(指含高岭石、石英等成分的原料)为主要原料,胎质细腻致密;而陶器多使用普通黏土,胎质疏松多孔。原始瓷需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釉层虽薄但已初步具备玻璃质感;陶器则多施低温铅釉(指800℃以下烧制),釉面易脱落。原始瓷因胎质坚硬、耐高温、易清洗,逐渐从陶器中分离,成为贵族日常用具(如饮食器)的补充;陶器则因成本低廉,仍是平民生活的主流器皿。 原始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技术从“土器”向“石器”(瓷)的关键跨越,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奠定了技术与原料基础。 问三:唐代为何能成为“瓷器时代”的起点? 答:唐代是中国瓷器从“技术积累”走向“成熟独立”的关键时期,其核心突破在于高温烧制技术的稳定掌握,使瓷器真正具备了“坚硬如石、釉色莹润”的特质,彻底与陶器区分。 问四:唐代“南青北白”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答: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利用当地富含铁元素的瓷土,通过还原焰烧制,使釉料中的铁元素呈现青绿色,釉面“类冰似玉”,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如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北方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通过精选高岭土降低胎釉含铁量,结合高温烧制,使釉面纯白如雪、胎质坚致,满足了唐代贵族对“洁净素雅的器物的需求”。 “南青北白”不仅是地理分工的体现,更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瓷器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南方尚“韵”,北方重“洁”,共同推动了瓷器从“实用器”向“艺术载体”的升级。 问五:五代十国时期陶瓷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故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景德镇陶录》上记载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问六:宋代瓷器为何能登顶“中国陶瓷史巅峰”? 答: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制瓷技术的高度成熟共同促成了这一局面。其中,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各具特色。 问七: …… 答:…… 问八:元代瓷器为何能开启“彩瓷时代”? 答:元代是中国瓷器从“单色釉”向“彩绘瓷”转型的关键期,其最大突破是青花瓷的成熟。青花瓷以钴料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再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彩工艺使其色彩稳定、不易褪色,彻底改变了此前瓷器“单色为主”的格局。 问九:青花瓷的成功有哪些关键因素? 答:元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苏麻离青”,烧制后呈现浓艳的宝石蓝色,极大提升了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力。景德镇窑工将宋代的影青釉与金代磁州窑的技法结合,创烧出“釉下彩”工艺。元代疆域辽阔,中外贸易兴盛(如“海上丝绸之路”),青花瓷得以成为出口中东、欧洲的“爆款”。青花瓷的崛起,不仅奠定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更开启了中国彩瓷的辉煌历史。 问十:明清时期瓷器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在技术、工艺、品种上全面突破,形成“官民竞市、内外销旺”的局面。 明代创烧“斗彩”(釉下青花+釉上彩)、“五彩”,清代康熙年间更发明“粉彩”“珐琅彩”,工艺精细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两代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造宫廷用瓷(如明代永乐甜白釉、宣德宝石红釉,清代郎窑红、豇豆红),成品代表当时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除官窑外,景德镇民窑数量庞大,生产民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