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届高三年级期中阳光调研试卷 语文 2025.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窠用0.5mm黑色墨 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民俗志中,有不少属于作者因战乱等各种原因离开故土之后的一种回 忆式记录,通常是记录者根据自己过去对家乡生活的体验和观宗而书写完成的。这种借助记 忆构建的家乡民俗志,在保留当时生活文化方面珍贵资料的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浓厚 乡愁以及对于故国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想象。 《荆是岁时记》是较早出现的由当地人书写家乡民俗的专书。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南朝 梁的作者宗懔在国破被俘至北朝之后所作。相比之下,《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因有作 者自序交代,写作背景相对明确,都是作者在其长期生活的城市一汴梁和临安一为他国 所破之后回忆往昔生活之作。 这美志书的写作目的,在《东京梦华录》作者序中有清晰的表述: “一旦兵火,萌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 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根。近与亲贼会面,谈及爱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 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喘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 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戬。目之曰《梦华录》。” 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书,①,抒发对离散家园的深切怀念,排遣和 表达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另一方面, ,使之不至于亡佚。同时,可以 推断的是,作为身处异乡的避难者,作青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故园文化传统,客观上 也能够起到促进与所在地区人民及其文化相融合的作用。 具体而言,对自己故乡风俗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同作者当下所居住地拔文化的 对比而展开的,这体现了作青在“我”与“他”的差别中显示“我”的特殊性,以及通过这 种特殊性来与他者进行沟通、并争取独入他者的努力和追求。而这种努力的一个前提,源于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认识或信念,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种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 性的认识和承认,构成了不同地域、人群和文化相互之间共存、共处的基本原则。对有关异 乡风俗习惯的著述来说,承认风俗差异性,也为更大范围的读者接令、理解和欣赏相关记述, 进而接纳作者及其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而像《荆是岁时记》这类由前朝遗民在新朝所著的 回忆之作,尽管有寄托故国情思的目的,却也由于所述风俗符合有关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以及 基于这种认识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得到了新朝统治者的允可。“传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俗,户异政,人殊服。’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也就是说,民俗被统 治者当成了解社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源来对待,而承认民俗的差异性,又是正师对待这种 资源的肘提。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影响, 最终达到更大范围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或许正是由于本着记录和保留文化传统的目的,家乡民俗志中作者深厚、浓烈的乡愁, 往往是隐匿在客观、冷静的描写当中,被对象化为看似客观呈现的岁时仪式和市井活动。有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