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 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两万五千多里路,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有10万大军,最后零零散散到达终点的不过3万人! 红军一方面军有86000余人,最后到达终点时不到7000人!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斯诺《西行漫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长征背景: 从1928年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 当今之计,只有围剿红军!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2.红军“反围剿 1930—1933秋,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军进行“反围剿”。 观察表格,思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行动为什么失败? 1934年10月16日.晴 突然接到命令,午后四时出发。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数战失利。.....连队思想混乱,埋怨情绪较大。大家都反映我们吃了堡垒对堡垒,工事对工事,死打硬拼的亏。 萧峰《长征日记》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领导人 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诱敌深入,避敌主力,各个击破 成功 第二次 20万 3万 毛、朱 成功 第三次 30万 3万 毛、朱 成功 第四次 30万 7万 周、朱 成功 第五次 50万 8万 要求在根据地外战胜敌人 失败 主观上:脱离实际 行动上:冒险盲目 根本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李、博 “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 人物简介:博古、李德 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 ———《彭德怀自述》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 ———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1]开始: 时间: 1934年10月 地点: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战略转移: [2]受挫: 血战湘江 战地日记: 我们遇上了清一色美械装备的敌军,在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的配合下,5千多闽西子弟全部战死,敌军把湘江岸边变成了血肉磨坊。 ——— 《韩伟红34师浴血奋战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后,红军总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老村民搬运红军尸首3天3夜,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