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鉴赏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炼篇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2.明确鉴赏诗歌炼字、炼句、炼篇的答题步骤和技巧,提升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炼篇)。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炼字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了语言风格和炼句。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可能出现。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特色 命题角度1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一)“炼字”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动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浪花的力度。 形容词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既写出了遭受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内再无往年繁荣、热闹的荒凉、冷落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 副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自”,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经把武侯遗忘,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 类型 示例 分析 色 彩 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再到面,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色彩感。 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七组叠词,十四个字,“寻”“觅”“冷” “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字,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数 量 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百年”强调诗人年过半百,已到了暮年。诗人从时空两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把羁旅之愁、孤病之苦等多种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使读者深感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 (一)品味关键词(炼字)“3技法”“3步骤” 1.答题技法 (1)套用法。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不同炼字类型的表达效果,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可先考虑“套用”已知。如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时,一般要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