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59706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281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张
古诗词
,
诵读
,
静女
,
教学设计
,
2025-2026
,
学年
静女/《诗经·邶风》 课程:高中语文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章节:静女/《诗经·邶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掌握“爱”“见”“说怿”“归”等古今异义词及“匪”的通假字用法,积累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描写(如“搔首踟蹰”“说怿女美”),理解人物形象及诗歌表现的纯真爱情,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静女》中“赋”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感受民歌的质朴与生动,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文学地位,感受先秦时期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静女》中男女主人公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真挚情感。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和赋、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所蕴含的情感升华与审美心理。 理解古代婚恋诗中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课堂导入 同学们,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从《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今天我们走进《静女》,看《诗经》里的爱情模样。一位娴静姑娘与男子相约城角,她却藏起来,男子“搔首踟蹰”。这背后有着怎样有趣故事?让我们一同在诗中探寻。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属于《诗经》中的一篇民间诗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各地采集而来的民歌、宗庙乐歌和文人创作汇编而成。据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负责收集民间歌谣以观民情,这些作品最终经孔子整理删定(此说尚有争议)。《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十五国风,多为地方民歌,最具现实主义色彩。《邶风》即为邶国地区的民歌,《静女》便是其中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没有具体作者,体现了集体创作与口头传承的特点,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普通民众的情感生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通过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女》作为一首民间情诗所承载的文化温度与时代气息。 【写作背景】 《静女》创作于春秋时期,属于《诗经·邶风》中的篇章。邶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其弟霍叔处所建的小诸侯国,位于今河南汤阴一带,后并入卫国。因此,《邶风》实际上多反映的是卫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这一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文化交融频繁,民间风俗开放,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因而产生了大量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 本诗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爱慕以及两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恋歌,很可能源于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情歌,后经乐官采集整理收入《诗经》。诗中“城隅相会”“赠物传情”等细节,符合先秦时期青年男女以信物定情的社会习俗,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朴素自然的爱情观。 文学文化常识: “六义”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指地方民歌,“雅”为朝廷正声,“颂”为宗庙祭祀之乐;“赋”是直陈其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静女》主要运用了“赋”和“兴”的手法,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为赋法直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则带有比兴意味。 古代信物制度:诗中“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北京市汇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6)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1-1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11-16)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16)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11-1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