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9891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246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酒”意象为脉络,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 首先,通过对比品读与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深入李清照的生命历程,体会其愁绪的演变与深度;继而,通过单元回望与整合,将李清照置于更广阔的文学星空中,与学生一同探寻中国文人借“酒”抒怀文化传统,感悟其面对困境时多样的生命姿态;最终,在朗读、探究与写作中,实现从鉴赏到共鸣的跨越,启迪学生对“生命的诗意”进行个性化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多层次、沉浸式的朗读,品味《声声慢》中叠词、意象、直抒胸臆的语言特色,感知其声韵与情感融合之美。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三杯酒”,探究其“愁”的内涵演变,培养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李清照的愁绪与个人遭遇、时代背景的深层关联,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理解的跨越。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深入体会《声声慢》凄美、愁绝的意境,感受其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将《声声慢》置于单元视野,通过回顾曹操、白居易、苏轼、杜甫等人诗中的“酒”意象,理解中国文人借“酒”抒怀的文化传统。感悟诗人们在不同困境中展现出的多样生命姿态,理解“生命的诗意” 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酒”为线索,对比品析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演变,并单元回望不同诗人诗中的“酒”意象。 难点:理解李清照的“愁”如何从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悲音,并深刻感悟诗人们借“酒”所展现的不同生命姿态及其共同的诗意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背景音乐。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一杯酒,开启一场穿越 (约2分钟) “提到中国古代文人,总有一样东西如影随形———那便是“酒”。它可以是太白笔下“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恣意张扬,也可以是东坡居士“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通透。然而,当这杯酒,递到了一位历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女性词人手中时,会酿成怎样的滋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斟满一杯穿越时空的酒,品一品这杯中,究竟盛着怎样的百味人生。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品味她那‘一杯愁绪,半生漂泊’。” (二) 初读感知:觅愁苦之音 (约5分钟) 1. 听读,入诗境 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并明确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指名学生说一说听读的感受,初步品味这杯酒的滋味,步入诗境。 2. 齐读,入诗境 现在请大家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跟着音乐,放开声音,朗读全词,用你们的声音,走入诗中境界。 (三) 对比探究:辨酒中滋味 (约12分钟) 李清照的生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她饮酒、醉酒、写酒。“这杯敌不过风雨的‘酒’,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满腹的愁苦。但李清照的生命之酒,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般滋味。现在我们一同回顾她生命中的另外两杯酒,看看这愁味是如何一步步酿成的。” 活动一:品李清照的“三杯酒”(PPT出示三首词) 1. 《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第三杯:《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名读三首词,简单评价。 从饮酒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