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0655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55751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中文,版高,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孟子 上学途中发现有人轻生跳楼, 你会怎么办? 报警? 当场阻拦劝解? 呼救? 冷眼旁观? 还是...... 男子怂恿轻生者被行拘 少点恶意多些善良 6月29日,江苏苏州吴中区木渎镇,网曝一男子站在商场楼顶徘徊欲轻生。事发后,消防、公安、急救等赶到现场紧急处置。有路人不仅未劝阻,还起哄喊“不跳不是人”。几小时后男子从高楼跳下不幸身亡。吴中区委宣传部回应,跳楼男子今年24岁,因家庭琐事轻生。6月30日,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发布通报:沈某(男,67岁)途经事发地,现场起哄,发表怂恿跳楼等不当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沈某今日已被该局依法行政拘留。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作者及作品 “性善论”。它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中心环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突出仁政、民本。孟子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因此他强调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主要思想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关于《孟子》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关于《孟子》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时代意义 题目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初读释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状语后置句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用 施行 运转,转动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