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通过地图、史料等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环境、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等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料分析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人民的愿望,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壹 曹操为什么能够迅速壮大?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取胜?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一、官渡之战 想一想:你认为谁有实力战胜对方? 双方兵力对比图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曹操《求贤令》 政治:重用人才,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官渡之战 2.曹操的经营 (1)政治上: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招揽人才。 (2)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3)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4)用人上:尊重人才,唯才是举 战役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官渡之战示意图 袁绍: 约110000人 曹操: 20000人 参战方兵力 公元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 面对数倍于已的袁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一、官渡之战 正确的战略战术 3. 战争概况 贰 为什么曹操赤壁之战失败?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思考: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思考:面对曹操南下的攻势,刘备和孙权该何去何从? 孙刘联盟,共抗曹军 战役 时间 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②孙权联合刘备迎战曹军。 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诈降、火攻 赤壁之战示意图 曹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