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期期中试卷 2025.11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2.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 A. 宗教意识 B. 祖先崇拜活动 C. 爱美意识 D. 灵魂观念 3.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 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 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 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4.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B. 原始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C. 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D.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 5.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这表明( ) A. 传说不可能是真实历史信息 B. 考古工作否定了传说故事 C. 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区别 D. 传说蕴含着某些真实历史信息 6.“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B.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C.诸族杂居,在不断交往中交融而成 D.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7.商朝前期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历多次迁都,到后来迁到殷,这之后就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造就这一改变的商王是( ) A. 夏禹 B.盘庚 C.商汤 D. 商纣 8.下图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该图反映了西周( ) A. 冶铁行业十分发达 B. 诸侯之间竞相称霸 C.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 统治阶层等级分明 9.右图是1937 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隶俑。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则枷在胸前。这两件俑为灰陶,俑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从出土的陶俑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 B.商朝时制陶技术高超 C.商朝时青铜铸造水平高超 D.秦朝时使用大量奴隶 10.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11.“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对这一词语反映的政治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B. 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国 C. 发生在原始社会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 D. 说明此时周王室已无权威可言 12.从下面两幅图片中,你能直接得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 A.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诸侯间战争十分频繁 C.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D.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13.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 长城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始皇陵 14.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15.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