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灵魂的蜕变, 自我的救赎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但没有找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悲剧主线) 安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高贵、美丽、充满生命力的贵妇人。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比她年长二十岁的高级官员,刻板、冷漠、醉心于仕途。为了调解哥嫂的家庭矛盾,安娜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遇。渥伦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并展开了狂热的追求。安娜在无爱的婚姻中感到窒息,最终无法抗拒内心的激情,投入了渥伦斯基的怀抱。 他们的恋情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丑闻。安娜勇敢地离开了丈夫,与渥伦斯基公开同居。然而,社会对她的惩罚是残酷的:她被整个上流社会排斥和唾弃,失去了心爱的儿子谢廖沙的抚养权。与此同时,她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激情消退后,渥伦斯基无法完全理解安娜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开始渴望回归社会和生活。安娜在孤独、猜忌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最终走向精神崩溃,在绝望中卧轨自杀。 2. 列文和吉蒂的故事(精神探索主线) 与安娜的线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村地主康斯坦丁·列文的故事。他善良、正直,带着理想主义色彩,苦苦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农业改革以及与宗教的关系。他爱上了贵族小姐吉蒂·谢尔巴茨卡娅(安娜哥哥的小姨子)。吉蒂最初因迷恋渥伦斯基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在经历情感挫折后,她逐渐成熟,最终与列文结合。他们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争吵、嫉妒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但通过相互理解、包容和对信仰的追寻,最终找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真谛。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而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小说主要内容 《复活》取材于真人真事。主要内容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 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前情概要 1、始乱终弃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这期间,他引诱了姑母的女仆卡秋莎 ·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2、车站绝望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姑母家抛弃,但仍非常想见聂赫留朵夫,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的那节车厢,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