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1839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346341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课文 作者 反映年代 苦难 新生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1926 三一八惨案 知识分子抗争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1933 左联五烈士 知识分子抗争 《包身工》 夏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帝国主义压榨 工人运动 《荷花淀》 孙犁 1945 日本侵略 抗日游击战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1943 封建压迫 争取婚姻自由 《党费》 王愿坚 1934 国民党反动统治 红军武装斗争 围绕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两个单元。第一个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第二个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 本单元与“伟大的复兴”单元之间,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时间顺序编排,而是综合考虑了作者的身份、作品的革命意义,以及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脉络等因素。 具体来说,选必上的“伟大的复兴”单元以政论性、实用性作品为主其立足点在于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红色”记忆;本单元则以文学作品为主,选取鲁迅、夏衍、孙犁、赵树理、王愿坚等左翼、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其立足点在于文学上的“红色”创作。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共有六篇作品,分为三组。前两组分别为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后一组为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苦难与新生 无论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还是一处镌刻历史的红色遗迹,都承载着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其中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尽管时代有异、挑战不同,但如山的理想、磐石般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始终是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奋勇前行的动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文章选自他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生平 一个爱喝咖啡、看好莱坞的民国潮人 一个和儿子抢零食的甜品控 一个几个月工资能买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教授 一个特别爱学生的老师 一个鞭笞别人也解剖自己的孤僻老头 一个善于制造金句的男人 九年看140部电影,每部电影评价都写在日记中 “照理是可以吃的,但就剩一块,你还是不要吃的好。” 每月有300到500元银元的收入,相当于现在1.8万元到3.5万元收入了 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作者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01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纪念性散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而“君”是对人的尊称。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