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2156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40张PPT)2025—2026 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881491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上,七年级,统编,学年,2026,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唯物史观: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史料实证:结合考古发现的三国时期的兵器、货币、墓葬等实物史料,证实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军事斗争等情况。 (3)历史解释:解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如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等。 (4)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及启示 。 重点难点: 01 官渡之战 02 赤壁之战 0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目标导学 官渡之战 军阀割据 三国鼎立 阅读本课内容,结合所看视频,思考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整体感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译文:尸骨曝露于荒野无人收埋,千里之间荒无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仅有一人幸存,想起来就让人心感悲伤。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战争感受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袁绍简述: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军阀混战中,利用自身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 曹操简述:曹操20岁时被举孝廉,通过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势力日益壮大,占据河南一带,成为当时割据势力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官渡之战 阅读教材P92第一段思考,曹操的势力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 (1)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 (2)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3)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一、官渡之战 2. 概况 官渡之战示意图(200年) 时 间 交战双方 战术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阅读教材,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完成下表。 200年 袁绍和曹操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火烧乌巢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粮 黎阳 白马津 白马 延津 黄 河 阳武 济 水 官渡 濮 水 乌巢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袁军进攻路线 曹军进攻路线 曹军撤退路线 袁军追击路线 曹军偷袭路线 袁军败退路线 袁绍 曹操 袁军十万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军三四万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阻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留在此处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后撤退。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 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在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包围白马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辎重全在乌巢,命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率军乘胜追击,7万袁军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声东击西 解白马之围 不受教训 追击曹军 官渡 对峙 火烧乌巢 袁军败退 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一、官渡之战 曹 操 袁 绍 VS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 史书里的曹操 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多谋善断、有帝王之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