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语文 (考试时间:上午8:00一10: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提出“适意”的生活主张,以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适”的状态。黄 帝“登乎昆仑之丘,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作为古之神人,他也不免被外物所吸引,全身心投 入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游览之中,物我相融,浑然忘我。苏轼认为人不断发现自然界之客观美; 也会不自觉地对外物进行想象生发和情感输出。“适意”就是主体进入审美境界之时那种浑然 忘我、精神愉悦的状态。 与禅宗所追求的看破红尘、道家所追求的“心如槁木死灰”不同,苏轼非常重视人对世俗 生活及情感的体验,他在《答毕仲举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龙肉”“猪肉”之说。在苏轼看来,“出 生死,超三乘”的境界太高太空,就像传说中的龙肉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层面,不存在于事实层 面,倒不如一碗猪肉带给人的感觉真实美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苏轼这一生历经坎 坷,可谓经常处于逆境之中。在很多时候,他要在“不适”的客观环境与心理状态之中找到 “适”。这个“适”,既是生理上的“安适”,更是心灵上的“适意”。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生 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 足。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存在即合理,世间之物存在一定是有它的价值与 意义。苏轼“物皆有可观”之说与“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谓异曲同 工。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快乐,苏轼则认为物的现实功用与审美性是不相冲突的。甚至可以 说,物的现实功用性正是物之美的体现。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哺糟啜鹂,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物之好坏并不妨碍主体对“物意”的体验, “适意”是与外物自由而愉悦的拥抱。苏轼再三强调创作的“无意”性,并不是认为法度不重 要,而是提醒人们要出乎法度,去感发生命,遵循自然之意,体验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寓意于物”包含着对外物之美的发现,物我相融的体验,主体情意的释放。这一过程之中,主 体与物契合,自由自在,精神愉悦,是“适意”的状态。 (摘编自江梅玲《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材料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纵是东坡自己也料想不到,竞然是一次贬谪,一个低谷,让他成就了 自己的艺术人生。若是一辈子都无此周折,他可能像晏殊那样,做个太平宰相,闲来写写“梨 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的闲雅诗词,只有在饱经人生的忧患之后,他才能写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的淡定和“拣尽寒枝不肯栖”那样的孤洁。“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 “血书”这么沉重的词语不适合一贯潇洒的东坡,但他的黄州诗文,确实是忧患之作,只不过他 这样的绝世高手,可以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旷达的文字背后,仿佛浸泡着斑斑泪痕,是一抹 “带泪的微笑”。 松弛下来的东坡,将人生的重心从仕宦和进取转移到了生活和艺术之上,黄州那几年,他 将以前因紧张忙碌而搁置的种种爱好一一拾起,以享受悠长假期的心态来享受他的闲置时 光。 比如烹饪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他住在黄州时鼓捣出来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这道菜的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