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3972

重庆市黔江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30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博物学”在今天似乎是一个有些过时的词汇,它常让人联想到背着标本盒、拿着捕虫网的古典科学家形象。然而,在人类认知自然的历史上,博物学曾占据着中心地位。它代表着一种整体性的、描述性的认知方式,强调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记录、分类和阐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普林尼的《自然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博物学传统的辉煌成就。 与现代科学高度专业化、分析化、数学化的取向不同,博物学更注重对生命形态、习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质性描述。它要求研究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耐心和对自然深沉的爱。这种认知方式不仅积累了海量的经验知识,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将自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这种整体观、联系观,对于纠正现代性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割裂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在解释自然现象的深层机制方面,博物学让位于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但其精神内核并未消失。它转化为自然写作、生态摄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现代实践,继续引导人们去亲近自然、理解自然,并在此过程中反思人类自身的位置。 (摘编自刘华杰《重建博物学》) 材料二: 在“人类世”的叙事背景下,重新审视博物学传统显得尤为迫切。“人类世”是一个 proposed 的地质年代概念,意指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地质营力。这意味着,自然已不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等待被发现的纯粹客体,而是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在此情境下,传统的、带有静观色彩的博物学面临挑战。当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一片水域未受人类影响时,那种试图客观记录“原始自然”的愿望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幻象。然而,这并非宣告博物学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呼唤一种新的、反思性的博物学。这种新博物学不仅要记录物种的分布与变迁,更要敏锐地观察和揭示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污染、气候变化)如何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留下痕迹,如何重塑着生命群落的面貌。 例如,记录一条城市河流中昆虫种类的消长,就不仅是生物学记录,更是对城市发展、污染治理成效的生态学注脚。观察候鸟迁徙路线的改变,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宏大图景相连。这种新博物学要求我们放弃纯粹“欣赏者”或“采集者”的姿态,转而认识到我们自身就是自然剧变中的演员,我们的观察行为本身也是介入的一种形式。它促使我们在更广阔的时空尺度上,思考人类的责任与未来。 (摘编自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相关生态论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物学作为一种古典的认知方式,强调整体性描述,曾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途径。 B. 材料一认为,博物学所蕴含的整体自然观,对现代性导致的人与自然割裂有反思价值。 C. 材料二指出,在“人类世”,纯粹客观的、“原始”的自然记录已几乎不可能。 D. 两则材料都认为,传统的博物学在当今时代已经彻底过时,需要被完全摒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科学在解释自然机制方面全面超越了博物学,因此后者已无存在必要。 B. 博物学的精神内核在自然写作、生态保护等现代实践中得到了延续和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