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宁波市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11月高考一模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发生远比史的发生为早。可以说,人类诞生伊始,文学就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文学的本质是人学。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意识、感情存于人体之内,外物感应、刺激人的大脑,人便会有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人类最便捷利用的就是语言、肢体动作,《诗大序》说:“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不是比较史学与文学孰早孰晚,而是希望说明文学是什么,为什么史书撰写会用文学的手法。史官记事的目的,本就是为国家的活动做记录,让后人能够了解前人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事实上,史官若只遵守实录原则,不对文字进行加工,所反映的只能是生活真实的表面。 文学手法在策书中的表现主要是修辞,其夸饰、想象则表现在言语文辞和事件的叙述中,比如《尚书》所记诸圣王与贤臣的言辞,就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饰等。但是文学的夸饰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反映的是真实的本质,这也就是艺术真实。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抒发,所谓内心世界则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才是客观外界的本质真实。因此实录是对表象的描摹,既有优点,也有缺憾。优点是客观记录,能够如实地反映事件面貌,缺憾是不能反映本质性的内容。这种缺憾,就需要用文学性手段加以弥补。文学性不仅是为了好看、好听,它的手段如夸张、比喻、描绘,能够将实录史笔的先天不足弥补完备。此外,人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感受和总结,都必须使用非史笔手段来完成。 文学写作能够反映事件的本质,有无数的例证。由古至今,无论是帝王、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没有人轻视文学的作用。他们多有诗文写作,深知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感动人心的作用。《诗大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也因此,真正的历史学家,都会关注文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东汉末建安年间发生了大瘟疫,史辞的记录是:“是岁大疫。”这个记录只能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至于大疫大到如何,伤害如何,都不能反映。而曹植《说疫气》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噎,或覆族而丧。”始让后人知瘟疫感染的重,及时人感受之恐惧无奈之切痛,正所谓“动天地、泣鬼神”,这才是本质真实。 综上所述,文学的手段其实一直存在史家的书写之中,这也是书写本身的规律。书写本身就是文字技巧,文字技巧是为了更准确、贴切地表现和表达。上古史官其实深谙此道。孔子说:“文胜质则史。”史,宋代邢昺《论语注疏》说是史官。是以史官记事出现了虚华无实的写作。这是说过分追求言语文字的修饰,会出现“文胜质”的现象。但是孔子并不反对文辞的加工,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充分肯定了文辞的作用。只是孔子的理想是文质相符,所谓“文质彬彬”。因此上古史官的书写,对文字作加工,是书写的必然。当然,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是“文胜质”。 (摘自傅刚《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