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七组叠词开篇,层层递进,既写动作神态,又写环境氛围,奠定全词悲苦基调。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捕捉初春天气特点,“最难将息”直接抒发词人身体不适与心绪不宁的双重愁苦。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以“淡酒”与“风急”对比,凸显酒力难敌风寒,更暗喻愁绪难消的无奈。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乐景衬哀情,用梧桐细雨的清新景致,反衬词人内心的澄澈宁静。 2.下列对《声声慢(寻寻觅觅)》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寻寻觅觅”的对象是失散的亲人,通过四处寻觅的动作,展现对亲情的执着追寻。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北雁南飞的景象,触发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乡的渴望。 C.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白昼到黄昏再到深夜,情感逐渐加深,将愁苦层层铺展。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设问收尾,直接点明全词核心情感,使愁苦表达直白浅露,缺乏余味。 3.下列对《声声慢(寻寻觅觅)》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叠词是本词最突出的特色,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B.词中多处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如“晚来风急”“梧桐细雨”等意象,均承载着词人的悲苦情感。 C.全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通过细节刻画与意象叠加,让愁苦之情藏而不露,需读者细细品味。 D.语言风格通俗自然,如“怎敌他、晚来风急”“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直白如口语,却饱含深情。 4.下列词句中,与《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凄苦愁绪”最相近的一项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下列对《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意象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这一意象,既引发词人对往昔书信往来的回忆,又因“旧时相识”强化了孤独与思念之情。 B.“黄花”即菊花,词人以“满地黄花堆积”写菊花凋零之景,暗喻自身容颜憔悴、生命衰败。 C.“梧桐”“细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悲秋意象,二者结合更添凄清氛围,深化愁苦情感。 D.“淡酒”这一意象,表明词人借酒消愁的习惯,“淡”字仅体现酒的浓度低,与情感表达无关。 6.下列关于李清照及其词作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词作风格前期明快清新,后期沉郁悲苦。 B.李清照的词作自成一派,被称为“易安体”,其核心特点是语言华丽雕琢,情感含蓄隐晦。 C.《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创作于靖康之变后,反映了她晚年的悲苦生活。 D.李清照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二人词作都以气势雄浑、情感豪迈著称,风格相近。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①将息:调养休息,这里指调养身体。②损:表示程度很深,意为憔悴不堪。③怎生:怎样,如何。④次第:光景,情形。 7.下列对词的上阕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下意识地四处寻觅,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寄托的状态。 B.“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