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4861

贵州省遵义市区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4次 大小:3496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贵州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高二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C(“这些冲突在马克思看来是有害的”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世界性的 竞争交往或冲突中,各民族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得到保存与发展”) 2.A[B项,材料一主张民族文化需参与世界交往,但未要求“放弃本土特色”,而是强调在交往 中激活传统、保持生命力。C项,毛泽东明确反对用行政力量干预学术艺术自由(“强制推行 种风格…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提倡自由讨论。D项,毛泽东指出社会科学也应 允许不同学派争论(“社会科学…让他们去谈”),未限定“双百”方针的适用范围门 3.个人力量的“真实性”不在于其自身强度,而在于其能否通过交往进入社会系统,成为具有公 共价值、能推动集体发展的现实力量。(2分)孤立的力量只是“潜在的力量”,唯有在交往中 实现社会性转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1分) 4.材料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方法,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言论,文章充分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方针的提出背景、具体内涵和重要意义,(2分)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读者能 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方针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2分) 5.中国古代的农耕实践催生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使中国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获得 领先地位。若脱离具体的生产实践,这些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正如马克思所言,是物质实 践解释了观念,而非相反。(3分)唯物史观揭示,正是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同时 “化物”(改造土地)和“化人”(形成文化认同),才使这一文化具有持续的生命力。(3分) 6.D(A项,“证明斯莱格其实是个喜欢撒谎的人”绝对化,斯莱格不动声色,这是特殊环境下的 语言,与个人品质关系不大。B项,“终于拿到了朋友的二十块钱”错,原文说斯莱格还惦记着 与朋友打赌的二十块钱,其实是胸有成竹的表现。C项,“轻松”与原文不符,斯莱格是费了很 大力气才成功的) 7.C(意大利俘虏“不为去美国而愁眉苦脸”并非烘托美国士兵们“无处可去”的困境,而是通过 俘虏被动前往美国,反衬美国士兵渴望回家却“无法实现”的绝望) 8.(1)环境描写。突显了小说的背景,彰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为人物“开小差”做了铺垫,也 揭示了小说的主题。(2)语言描写。在“言”与“音”的矛盾中,进一步显现出斯莱格在制造“不 愿走”的假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直接点明核心情节,聚焦叙事焦点。全文围绕“开小差”的念头萌发、计划实施、最终成功展 开,标题成为串联情节的纽带,使叙事更集中。②蕴含深层象征意义,突显主题内涵。“开小 差”表面是士兵逃离战场,深层是对战争的抗拒、对和平生活的渴求,象征着人性对自由与日 常的本能追求。③制造悬念与反差,吸引读者思考。士兵本应坚守战场,却选择“开小差”;斯 莱格以“俘虏”身份逃离的荒诞方式,与标题的直白形成反差,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战争的荒 谬。(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 11.A(“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意思是“这样”) 12.C(C项错误在于“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深厚的情感和理性”的表述。从华胥国民“无嗜 欲”“无爱憎”等表述看,华胥国民摒弃了情感和理性)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高二联考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策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实践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 思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