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课 题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共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常见车的类型(如小推车、马车、自行车)及其动力来源(如人力、马拉、重力)。 2.知道力(如拉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启动、停止或改变快慢)。 科学思维 1.能通过比较不同车的动力,初步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2.能根据数据(如垫圈个数代表拉力大小)推理小车运动快慢的变化规律。 探究实践 1.能使用垫圈和绳子设计简单实验,让小车动起来,并记录运动时间。 2.能在小组合作中测量数据(如三次测量求平均值),验证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态度责任 1.对探究小车运动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2.形成尊重实验数据、注意操作安全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如拉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包括启动、停止和快慢变化)。2:掌握通过简单实验探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例如使用垫圈个数表示拉力大小、测量运动数据并求平均值。 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概念,如“重力如何转化为拉力”以及“拉力大小用垫圈个数表示”。 2:在实验中准确操作和数据分析,例如控制变量(如绳子长度)、测量运动时间并计算平均值。 教具学具 Ppt、小车、棉线、螺帽、秒表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在课前就分发材料:小车、细绳和回形针) 一、 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聚焦问题(约5分钟) 1.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包含各种车辆的短视频,如马车、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 “同学们,欢迎来到‘超级工程师挑战赛’!今天,我们都将成为一名赛车工程师。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利用有限的材料(展示小车、绳子和垫圈),让这辆‘赛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如何让它跑得更快!” 联系生活:视频中的这些车,它们分别是依靠什么动力动起来的? (预设:学生回顾“班级记录表”内容) 我们的“赛车”没有马达,也没有动物拉,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让它自己动起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学生上来让小车动起来) 你认为,要让小车从静止到运动,必须有什么? (预设:指向“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赛车工程师情境和问题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聚焦核心问题“力是让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 探索实践(一):启动与停止(约10分钟) 1.活动:学生上讲台来演示,用一根绳子和几个垫圈,让小车动起来,并能让它停下来。 2.操作与观察:你是如何成功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又是如何让它停下的? (预设:学生描述:挂上垫圈,松手;用手挡住小车) 提问:小车从静止到运动,这个“启动”的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绳子有拉力,拉动小车向前运动) 追问:这个拉力从哪里来? (预设:垫圈有重力,重力通过绳子转化成拉力,拉动小车向前运动) 有这个拉力,小车就一定会运动吗?什么时候才会运动? (预设:不一定会运动,只放一个垫圈时,小车不会运动。只有拉力足够大的时候,小车才能运动起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和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并分析“力”的来源与作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力转化为拉力”,并初步建立“力需足够大才能改变运动状态”的科学观念。) 三、 探索实践(二):速度与拉力(约15分钟) 1.预测与假设:工程师在设计前都会进行预测。请大家预测:如果增加垫圈的数量(即增大拉力),小车运动相同的距离,时间是会更长还是更短?为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 设计实验:要验证我们的预测,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才公平? (预设:行驶距离不变、路面不变、只改变垫圈数量。)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