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教材通过讲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煤气中毒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此外,教材还通过课堂小测,巩固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理解。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气体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闻香举手”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及其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原理。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原理。 煤气中毒的原理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及其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在肺泡、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运输机制。 教学过程: 《人的呼吸(第4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运动如何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气体在人体内的‘旅程’———从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细胞,最后排出体外的过程。先来回顾一下:呼吸运动是通过什么结构实现的呢?”(环视全班,等待回答) 学生A(举手): “老师,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改变胸腔容积,从而带动肺的扩张和回缩。” 教师(点头赞许): “回答得非常准确!呼吸运动让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成为可能。那么,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是如何完成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气体交换。”(转身板书:气体交换)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教师(指向黑板上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请看这张图,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先从一个小实验开始。”(拿出香水瓶,走向教室角落) 教师(喷洒香水后提问): “闻到香味的同学请举手!”(观察学生反应,约10秒后多数学生举手) “为什么角落的香水味能迅速传到大家的位置?” 学生B(兴奋): “因为香气分子在空气中扩散了!” 教师(微笑): “没错!这种现象叫做气体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个原理,揭开肺泡和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秘密。”(板书:气体扩散原理) (一)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展示动画: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 “大家看,红色代表高浓度氧气,蓝色代表低浓度氧气。氧气分子会自发地从红色区域‘跑’向蓝色区域,直到浓度平衡。这就是扩散作用。”(板书:浓度高→浓度低) 教师(提问): “如果我在密闭房间点燃蚊香,烟雾会怎样扩散?” 学生C(举手): “烟雾会逐渐充满整个房间,直到均匀分布。” 教师(总结): “非常棒!扩散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接下来,我们看看它在人体内如何发挥作用。”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师(切换动画:肺泡结构示意图): “肺泡壁非常薄,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穿过这两层细胞的呢?” 学生D(思考后回答): “应该是通过扩散作用,从浓度高的一侧到浓度低的一侧。” 教师(放大动画中的气体交换细节): “完全正确!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所以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板书:肺泡→血液:氧气;血液→肺泡:二氧化碳) 教师(追问): “为什么肺泡内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