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人的呼吸(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人的呼吸过程及其呼吸系统的组成。教材通过课堂导入、探究实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的基本过程和呼吸系统各部分的作用。此外,教材还通过课堂小练,巩固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呼吸系统对空气的处理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 教学重点 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处理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及其原因。 理解呼吸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人的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教师手持呼吸系统模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开启一个关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人的呼吸。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新生儿啼哭的视频) “视频中的宝宝为什么要大声啼哭?如果没有哭声,医生会怎么做?”(环视全班,等待回答) 学生A(举手): “老师,新生儿啼哭是为了让肺部开始呼吸!如果不哭,医生可能会拍打他的脚底刺激呼吸。” 教师(点头赞许): “完全正确!呼吸是生命活动的第一声宣告。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呼吸的奥秘。”(转身板书:人的呼吸)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教师(指向黑板上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呼吸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复杂的结构和过程。大家知道呼吸时气体成分会发生变化吗?比如,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B(猜测): “呼出的气体可能二氧化碳更多?” 教师(神秘一笑): “猜得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一)实验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的差异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澄清石灰水、锥形瓶、吸管、单向阀装置): “每组有两个锥形瓶,装等量澄清石灰水。甲瓶连接吸气装置,乙瓶连接呼气装置。请按照步骤操作并记录现象。”(板书:实验步骤:吸气→甲瓶;呼气→乙瓶) 学生C(操作后惊呼): “老师,乙瓶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甲瓶还是清的!” 教师(引导思考): “这说明什么?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哪种物质让石灰水浑浊?” 学生D(自信回答): “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总结): “没错!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氧气减少。这就是呼吸的化学本质。”(板书:吸入空气:O 21% → 呼出气体:O 16.4%,CO 4.1%) 教师(追问): “为什么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E(结合知识回答): “因为细胞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废物。” 教师(赞许): “这就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与代谢产物的关系。”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师(切换PPT,展示呼吸系统结构图): “完成气体交换需要一套精密的‘管道系统’———呼吸系统。它由哪些部分组成?”(指向图中的鼻腔、气管、肺) 学生F(观察后回答):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还有肺!” 教师(板书: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对空气进行处理。比如,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有什么作用?” 学生G(举手): “鼻毛能过滤灰尘,黏液能粘住细菌,还能湿润空气!” 教师(补充):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