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节奏与韵律,品味诗中富有张力的语言和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情感脉络,理解“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诗人围绕“红烛”产生的矛盾与求解的思维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人闻一多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悲壮美与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五四”精神,理解一代青年对理想、对祖国的赤诚与担当,传承这种崇高的精神品格。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历程。 难点:理解诗中“矛盾”与“统一”的深层内涵(即“烧”与“泪”的矛盾及其在奉献精神下的统一)。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闻一多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红烛》朗诵音频。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点燃烛火 (约3分钟) 1.PPT展示烛光燃烧的图片或动态视频,同时播放舒缓深情的音乐。 2.教师引导:同学们,凝视这一束跳动的烛火,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奉献、光明、温暖、牺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凝视着“红烛”,写下了一曲灵魂的独白,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呼唤熔铸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和他的《红烛》,去感受那炽热的温度。 (二) 初读感知,触摸烛焰 (约7分钟) 1.聆听范读: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静听,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2.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体会诗人对“红烛”的倾诉。 3.整体感知: 提问:诗人对“红烛”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初读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崇敬”、“困惑”、“追问”、“礼赞”等) 研读品味,解析烛心 (约20分钟) 【核心任务一】:梳理情感,探寻心路 1.提问:诗人在与红烛的对话中,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人情感变化的关键词或诗句。 2.学生活动:自主圈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 第1节:赞美与发问 ———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第2-3节:困惑与追问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矛盾一:付出与收获) 第4节:领悟与阐释 ———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认同牺牲的必然) 第5-7节:感伤与慰藉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矛盾二:创造与折磨/“烧”与“泪”) 第8-9节:坚定与歌颂 ———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矛盾解决,精神升华) 【核心任务二】:聚焦意象,解读象征 1.提问:诗人为何选择“红烛”作为核心意象?“红”和“烛”分别有什么深意?“烧”和“泪”又代表了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红”:颜色,象征着热情、赤诚、鲜血、生命。指向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 “烛”:物质,象征着奉献、牺牲、创造光明。指向为理想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烧”:象征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奉献与牺牲。 “泪”:象征着牺牲过程中的痛苦、艰辛与代价。 3.教师总结:“红烛”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人格的写照。它象征着一种为创造光明(拯救祖国、唤醒民众)而甘愿自我牺牲(“烧”)、不计代价(“泪”)的赤诚奉献精神。 (四) 深读悟情,升华烛魂 (约10分钟) 1.背景链接:PPT简要介绍闻一多生平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闻一多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在本诗中的体现(如重复句式的建筑美、色彩感的绘画美)。 2.主题升华: 提问: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引导: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极致的奉献哲学。它强调行动的价值高于结果的考量,体现了诗人(以及那一代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