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龙门镇三校七年级联考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最厚的灰烬层达六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兽骨等,这说明北京人( ) A.懂得使用火 B.用打制石器 C.过群居生活 D.会采集果实 2.汉武帝为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轻徭薄赋 3.“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指的是( ) A.嬴政 B.刘邦 C.黄帝 D.启 4.如图所示,内容为夏商周时期的大事件,其中填入①处的事件应为( ) A.炎黄联盟 B.武王伐纣 C.秦灭六国 D.文景之治 5.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下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总人数 14岁 30岁以下 45—50岁 50—60岁 死亡年龄不明 39 39.5% 7% 7.9% 2.6% 41.9% A.环境险恶,工具简陋 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6.下图漫画描绘了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一典故体现的精神品质是( ) A.乐于助人 B.勇于创新 C.以身作则 D.公而忘私 7.在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所得,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朝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黄河 D.秦朝疆域南达象郡 8.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9.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 A.铁制农具的出现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10.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据此可知,元谋人( ) A.懂得制造工具 B.以采集狩猎为生C.过着群居生活 D.是我国最早人类 11.远古人类“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腥臊恶臭……民多疾病”。远古人类改善上述生存困境的方式是( ) A.用药治疗疾病 B.用火烧烤食物 C.放弃食用肉类 D.进行集体生活 12.如表中的先秦古籍名句共同体现了( ) 名句 出处 国将兴,听于民 《左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仁者爱人”的观点 C.“尊卑有序”的理念 D.“以人为本”的思想 13.西周时期,青铜器“宜侯矢(cè)簋”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宣侯并赏赐土地、奴隶等事宜,该铭文反映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4.如图所示为“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酒器。它底部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由此可知( ) A.中国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 B.铭文反映了商朝建立的历史 C.西周的疆土范围较商朝缩小 D.西周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 1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与此观点相似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武 16.历史上,每年农历清明节,岷江岸边都要举行放水大典,称之为“放水节”,以纪念李冰父子,同时预祝当年农业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