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9902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教师进修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412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试题,语文,期中,11月,学期
  • cover
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150分钟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但其本体却是至同如一。黄河的水因为流经黄土高原而成为混浊的水,黄河的水不同于长江的水,但无论如何区别,水之基本化学元素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并没有对水做科学的分析。对事物做科学分析是近代以后的事。老子“水几于道”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水的特性上立论的。但“水几于道”,确实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朱熹说:“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类·卷四》)现实的水,可能清,也可能浊,但无论清浊,只是现实之中流经之地不同、所盛之器不同所致,水原本只是无杂无染的“清”,这个“清”,就是“本然之清”。现实之中的水之所以不清,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许各不相同,但都属于杂质混入,消除杂质,水又恢复到纯净的“清”。 朱熹以水喻性,与儒家传统意义上的以水比德,很不相同。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刘向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德、仁、义、智、勇等,是人所具有的品德操守,但人在水这一具体物上看到了这些品格。相比于道家,儒家更注重个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儒家更留意水与人格精神的共通性。 道家则不同,道家更看重事物的本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这是水的品质,而非水的品格,这与刘向所说的“所及者生,似仁”“主量必平,似正”之类是很不相同的。因为在道家看来,“道法自然”“天地不仁”,所以,水无所谓仁、义、智、勇,水只是“利万物而不争”。 朱熹讲水的“本然之清”,恰恰是讲水的自然品质,而不是讲水的人格品德,所以,朱熹的比喻其实更接近道家。由水的“本然之清”,而去体会“道”的本体之一。本体之道本来只是“一”,纯净的“一”。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 这里的“一”,是纯一之“一”,而道本来就是纯一、如一的,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言之“一”,其实不过是道的别称而已。苏辙解释说:“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正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第三十九章所说的“一”,其实就是“道”,如此之说可从庄子之言得到印证。庄子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 (摘编自罗安宪《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材料二: 与崇尚自然相关联,在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方面,老子提出了一个具有隐喻性的观念,即“上善若水”。 从字面上来看,“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就如同水。水之所以代表善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从日常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水滋润万物,抚育生命;离开水,生命就无法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水是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水的另一特点是“甘居下流”,这里的“下流”不是贬义。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下”常常被看作是不利的,人一般总是避免往下。然而,水却不避下流。水利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