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0202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34429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 cover
泉州七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期中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7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 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甲)9座帝 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层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 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碑亭遗迹中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碑 石残块,显示出两种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深受中原建筑文化 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党项人独有的审美意趣;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的铸造技术、文化内涵 等均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等随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 陆的丝绸之路中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乙)西夏陵的选址像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默契对话。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西夏 陵呈背山面水之势,地势高散,面向开阔。为顺应山势,帝陵的空间轴线与山峦呼应,借山势 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势。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胁,既延续了中原王朝“风水堪舆”的 古老传统,又巧妙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膜拜。西夏陵是西夏全面继承、吸纳唐宋帝陵陵 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并在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项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 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的见证。比如,西夏陵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 两侧建碑亭,成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7.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 B.“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 C.“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 D.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 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 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什么?请 结合文本简要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 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 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 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 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 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 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或丢德虽盛不能夺红素所厚之心红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 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斐廉、恶来助纣 之验也。 業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