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查 九年级历史 说明: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考生必须在答题卷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 3.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 1.下表是古埃及季节及劳动者主要活动分布表,从中可知古埃及 季节 泛滥季(7-10月) 生长季(11-2月) 干旱季(3-6月) 劳动者主要活动 服劳役,如建金字塔 经营庄稼,又称播种季 秋收,又称收获季 A. 民生异常困难 B. 王权十分强大 C. 天文历法发达 D. 重视农业生产 2.《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不出生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翻耙平,交还田主。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 A. 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 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法律体系非常健全 D. 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3.小历同学通过表格对古代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进行了归纳和对比,从下表中可知 文明区域 核心文明成果 社会特征 古印度 种姓制度、佛教 宗教影响深远、农耕为主 古希腊 民主政治、《荷马史诗》 城邦林立、重视人文精神 A. 文明成果集中于政治制度领域 B.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各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C. 古希腊文明对后世影响更深远 D.两大文明均发源于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 4.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6世纪后期 B. 公元前6世纪前期 C. 公元前5世纪后期 D. 公元前5世纪前期 5.在中世纪,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 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 “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 B.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影响广泛 C. 宗教神学思想对文化有绝对控制 D. 中世纪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6.观察英格兰沃尔瑟姆庄园1317-1350年的职位推选情况表,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职位 推选次数 男性当选总人数 女性当选总人数 庄头 15次 28人 0人 农事官 13次 14人 0人 法庭陪审员 7次 84人 0人 A. 庄园中女性完全没有社会活动参与权 B. 庄园的职位推选实现了公平公开 C. 庄园的管理与司法职位皆是男性主导 D. 庄头的推选频率低于法庭陪审员 7. “大学的形成一方面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了大学的形成 A. 促进了城市居民争取自由与自治 B. 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C. 促使城市贸易的发展和影响扩大 D. 推动了教师行会的形成 8. “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探讨的是 9. “大化改新后,奴婢仍然存在,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地区名)。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这表明 A. 改革后农民的沉重徭役依然存在 B. 改革后的日本奴隶地位大大改善 C. 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 改革使日本社会性质有根本转变 10.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抓住时机》中写道:“当欧洲文明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时,伊斯兰文明正在经历她的黄金时代。”以下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儒略历的编制 B. 《荷马史诗》的创作 C. 《医典》的编著 D. 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