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博硕学校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25分)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 A. 学会用火 B. 使用磨制石器 C. 使用打制石器 D. 开始农业生产 3.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其重要文化特征是 A. 懂得使用工具 B. 制作彩陶 C. 懂得漆器 D. 会象牙雕刻 4.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稻壳和骨耜等农具,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A. 以粟为主食 B.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 从事原始水稻种植 D. 建立了早期国家 5. 沈那遗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距今约4000年,是青海保存最完好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出土青铜巨矛(迄今最大齐家文化铜器)及大量石器、骨器,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获得该考古遗址的第一手史料,主要是通过 A. 考古发掘 B. 神话传说 C. 史书记载 D. 学者推断 6.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黄帝和尧 B. 黄帝和炎帝 C. 尧和舜 D. 炎帝和大禹 7.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套系统的“贤能政治”选拔体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与实践性。这套体系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8. 下列属于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的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的是 A. 二里头遗址 B. 半坡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良渚遗址 9. 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 西周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青铜铸造落后 D. 西周经济发展失衡 10.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发展经济 B.巩固统治 C.增强国力 D.扩大疆域 1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水利工程大力兴建 C.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D.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12.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国都变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13.下列对春秋与战国阶段性特点的总结最为恰当的是 A.动荡、变革 B.繁荣、稳定 C.统一、强盛 D.和谐、变化 14.山西省旅行社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A.韩、赵、魏 B.赵、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15.商鞅变法规定,斩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赐田一顷。其目的是 A.维护分封制度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刺激粮食生产 D.确立土地私有制 1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 B.实现富国强兵 C.促进文化繁荣 D.加强与外国的交流 17.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18.某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9.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儒家的是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 “仁”“礼” D.“以法治国” 20.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命商鞅主持变法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战国时期,人民已经把一年分为十二四节气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