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1239

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81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了掌握“道、师”等多义词用法,积累文中特殊句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重点)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内涵。(重点) 分析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和效果。(重点、难点) 体会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你们在学习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谁求助?是身边的同学、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其实,“拜师求教” 这件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一位文人写进文章里,成为流传至今的智慧。 他就是唐代的韩愈。当时的社会风气很奇怪,人们要么觉得 “向老师学习很丢人”,要么盲目追捧有名气却无真才实学的人,真正愿意踏实求教、尊重老师的人越来越少。韩愈看不惯这样的乱象,挥笔写下《师说》,不仅痛批了不良风气,更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老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怎样才算正确的拜师之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短文,看看千年前的韩愈,如何用犀利的文字,戳破 “耻学于师” 的迷思,又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哪些值得深思的启示。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写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文体知识 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位卑(bēi) 近谀(yú) 蟠(pán) 也欤(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六艺经传(zhuàn)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内容概览 李家的孩子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