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3级2025年秋期一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频热词。从年初的“国家任务”到两会热议焦点,这一凝聚了高层智慧与时代洞察的概念,不仅描绘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更指明了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下中国发展的核心路径。它绝非凭空出现的技术术语,而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深刻回应,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逻辑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 内涵深解:超越“生产力”的“新质” 要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解构其核心内涵。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经典三要素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新质生产力之“新”,关键在于“质”的飞跃。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其“新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要素之新。劳动资料不再局限于传统机器厂房,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算力、算法共同构成驱动发展的新基石。数字劳动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智能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智力的边界。劳动对象也从矿产、农产品等实体资源,延伸至数据、虚拟空间乃至生命基因代码。劳动者本身亦需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 其二,业态之新。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它并非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加法”或“乘法”,而是催生出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例如,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所催生的创意经济,由空天信息技术所开拓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由合成生物技术所引领的“生命铸造厂”,这些业态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呈现出高度融合、智能、绿色的特征。 其三,效能之新。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它依靠创新驱动,而非简单的资源投入,实现了从“汗水驱动”到“智慧驱动”的转变。这种效能提升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社会与环境层面的。绿色科技的应用,使得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 核心动能:科技创新“置顶”,产业创新“落地” 如果说内涵界定是新质生产力的“静态画像”,那么其驱动动能则是它的“动态引擎”。这个引擎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与螺旋上升。 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具有“置顶”地位。 这里强调的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当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任何一个“从0到1”的突破,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置顶”位置,敢于在基础研究和“无人区”领域进行长期、大规模的投入。这需要一种“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而非追逐短期热点的功利心态。 产业创新是“关键桥梁”,实现“落地生根”。 再先进的科技成果,若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仅是“橱窗里的展品”。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用”。这要求我们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升(数智转型),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 三、 时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