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1390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7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第六单元第12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析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重点) 2. 通过理解 “拿来主义” 的论证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3. 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重点、难点) 4. 通过探讨 “拿来主义” 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应对?是全盘接受,还是彻底拒绝?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种种荒谬现象。他比喻我们像一个得了大宅子的穷青年,面对祖上留下的遗产,该如何选择?是盲目排斥,还是照单全收?其实,真正的智慧在于“占有,挑选”。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充满思想锋芒的文章,探寻答案。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致力于唤醒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集如《热风》《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犀利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中。帝国主义列强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渗透,西方商品、思想、艺术大量涌入,引发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推行文化复古政策,鼓吹“发扬国光”,频繁组织将古董、书画、戏曲等送往国外展览演出,如文中提到的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刘海粟等人在国外办画展等事件,被赋予“弘扬民族文化”的光环。 鲁迅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单向“送去”的文化输出,实则是民族自信心虚弱的表现,既无“拿来”的主动性,也缺乏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一些青年因长期遭受“送来”的洋货(如鸦片、电影、化妆品)的冲击,产生盲目排外情绪;而另一些人则盲目崇拜西方,主张全盘西化。针对这两种极端倾向,鲁迅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以主体性、选择性、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推动民族文化更新。这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诞生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思想价值。 文体知识 “闭关主义”:指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送去主义”:鲁迅讽刺性创造的词语,指当时政府或文化界一味向外输出传统文化,以炫———国粹”,实则缺乏文化自信。 “礼尚往来”:出自《礼记·曲礼》,意为礼节上注重相互对待,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文中借此批评只“送”不“拿”的单向文化输出。 “象征主义”: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强调用象征、暗示表达内心世界。文中提到“催进‘象征主义’”,实为讽刺将梅兰芳艺术简单归类并赋予政治文化使命的做法。 “残羹冷炙”:比喻别人施舍的、吃剩的东西,带有贬义,形象揭示了丧失文化主权后的屈辱处境。 “国粹”:原指一个国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鲁迅在文中反讽使用,指出烟枪烟灯这类糟粕也被当作“国粹”炫耀,批判文化保守主义的荒谬。 《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的杂文。杂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议论为主,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常通过讽刺、比喻、夸张等手法,针砭时弊,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